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引言 | 第9-17页 |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概念与途径 | 第9-10页 |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 第9页 |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途径 | 第9-10页 |
·GAP分析——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地理学途径 | 第10-14页 |
·GAP分析的概念和涵义 | 第10-11页 |
·GAP分析的基本假设 | 第11页 |
·GAP分析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GAP分析的优势与不足 | 第13-14页 |
·GAP分析在中国的应用前景展望 | 第14页 |
·植被恢复与重建 | 第14-16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6-17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17-25页 |
·自然概况 | 第17-21页 |
·地理位置 | 第17页 |
·地形地貌 | 第17-18页 |
·气候与水文 | 第18-19页 |
·土壤 | 第19-20页 |
·植被 | 第20-21页 |
·社会经济状况 | 第21-25页 |
·人口和经济 | 第21页 |
·土地利用/覆盖 | 第21-23页 |
·旅游业 | 第23页 |
·水能资源 | 第23-25页 |
3 研究方法 | 第25-31页 |
·方法论基础 | 第25-27页 |
·植被作图 | 第25页 |
·物种分布图 | 第25-26页 |
·物种丰富度图 | 第26页 |
·土地所有权和管理状态图 | 第26页 |
·识别“gaps” | 第26-27页 |
·研究方法 | 第27-31页 |
4 岷江上游植被分布现状及分析 | 第31-45页 |
·植被分布现状 | 第31-37页 |
·植被现状分析 | 第37-43页 |
·灌丛 | 第37-39页 |
·高山草甸 | 第39-40页 |
·山地常绿阔叶林 | 第40页 |
·山地常绿、落叶混交林 | 第40-41页 |
·针阔混交林 | 第41页 |
·亚高山针叶林 | 第41-42页 |
·高山植被 | 第42-43页 |
·小结 | 第43-45页 |
5 岷江上游理论植被复原及GAP分析 | 第45-61页 |
·理论植被分布复原 | 第45-53页 |
·理论依据 | 第45-46页 |
·基本假设 | 第46页 |
·理论植被复原及分析 | 第46-53页 |
·岷江上游植被GAP分析 | 第53-58页 |
·GAP分析 | 第53-56页 |
·“gaps”识别 | 第56-58页 |
·“gaps”原因初探 | 第58-61页 |
6 岷江上游植被恢复与重建的原则与对策 | 第61-67页 |
·植被恢复与重建原则 | 第62-63页 |
·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 第62页 |
·坚持生态优先和生态经济相结合 | 第62页 |
·坚持生态&经济效益、局部&整体利益、长期&短期效益相协调 | 第62页 |
·从小流域入手,逐步扩展到宏观范围 | 第62页 |
·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采取多种形式造林 | 第62页 |
·物种选择与生物多样性原则 | 第62-63页 |
·植被恢复与重建对策 | 第63-65页 |
·实施分类经营战略,规划林业生态建设 | 第63页 |
·通过制度创新,激励各种造林主体投资造林 | 第63-64页 |
·以工程造林为重点,严格质量管理,大力提高造林质量 | 第64页 |
·调整林种结构,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 | 第64页 |
·利用区域优势建立林业产业带,大力发展人工林 | 第64页 |
·建立高效的多层次社会化服务体系,优化植树造林 | 第64页 |
·强化森林资源保护管理,防止边治理、边破坏 | 第64页 |
·加强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 第64-65页 |
·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第65-67页 |
7 结论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5页 |
附录 | 第75-81页 |
附图 | 第81-83页 |
个人简介 | 第83-85页 |
导师简介 | 第85-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