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8-18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一)网络视频直播平台的发展现状研究 | 第12-13页 |
(二)我国视频网站的监管政策研究 | 第13-14页 |
(三)网络视频直播平台监管策略研究 | 第14-15页 |
(四)对网络视频直播平台新形态的价值探讨 | 第15-17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一章 网络视频直播的兴起 | 第18-26页 |
一、网络视频直播平台的兴起 | 第18-19页 |
二、网络视频直播平台兴起的原因 | 第19-24页 |
(一)社会层面 | 第19-22页 |
(二)媒介层面 | 第22-23页 |
(三)受众层面 | 第23-24页 |
三、我国网络视频直播平台的发展现状 | 第24-26页 |
第二章 我国网络视频直播的内容类型及特点 | 第26-31页 |
一、内容类型 | 第26-27页 |
(一)秀场直播 | 第26页 |
(二) 热门电竞直播 | 第26-27页 |
(三) 户外直播 | 第27页 |
(四) 媒体内容直播 | 第27页 |
二、我国网络视频直播平台的特点 | 第27-29页 |
(一)“网络游戏 + 秀场”模式是网络视频直播平台的流量基础 | 第27-28页 |
(二)“内容创新 + 明星 + 网络红人”提升平台品牌影响力,增强辨识度 | 第28-29页 |
(三)“弹幕 + 社区”打造多渠道互动 | 第29页 |
三、我国网络视频直播平台的传播特点 | 第29-31页 |
(一) 由随时发布到现场实时发布 | 第30页 |
(二) 从及时交流到实时互动 | 第30-31页 |
第三章 斗鱼TV的运营特点及盈利模式 | 第31-38页 |
一、斗鱼TV的运营基础 | 第31页 |
(一) 投资商巨额的资金支持 | 第31页 |
(二) 多元的内容来源和分类的细化 | 第31页 |
二、斗鱼TV的平台特点 | 第31-32页 |
(一) 简洁的页面布局 | 第31-32页 |
(二) 页面画质清晰,视觉效果美观 | 第32页 |
(三) 流畅的弹幕互动 | 第32页 |
三、斗鱼TV的内容特点 | 第32-35页 |
(一)类目齐全,以电竞游戏为主 | 第32-33页 |
(二)增加户外直播、室内非游戏类原创内容 | 第33-34页 |
(三)发挥媒体作用,直播新闻类内容 | 第34页 |
(四)吸纳特色主播,增加优质内容提供者 | 第34-35页 |
(五)弹幕、语音和虚拟道具的特色互动 | 第35页 |
四、斗鱼TV的盈利模式 | 第35-38页 |
(一) 虚拟“礼物”的现实变现 | 第36页 |
(二) 网络游戏代理 | 第36-37页 |
(三) 广告投放收入 | 第37-38页 |
第四章 从斗鱼TV看视频直播平台上存在的问题 | 第38-41页 |
一、直播内容乱象多发 | 第38页 |
二、同质化竞争严重 | 第38-39页 |
三、“弱链接”互动和管理缺位造成无用信息过多 | 第39页 |
四、优质直播内容缺失 | 第39-40页 |
五、侵犯个人隐私 | 第40页 |
六、涉嫌侵犯版权 | 第40-41页 |
第五章 我国网络视频直播平台如何发展 | 第41-46页 |
一、加强政府监管 | 第41-43页 |
(一) 建立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法律法规宣传与建设 | 第41页 |
(二) 加强集成平台管理 | 第41页 |
(三) 规范网络主播管理 | 第41-42页 |
(四) 建设技术监测系统 | 第42页 |
(五) 完善网民举报机制 | 第42页 |
(六) 加大涉黄直播平台监督管理 | 第42-43页 |
二、加强平台建设 | 第43-45页 |
(一) 加强平台管理,创新运作方式 | 第43页 |
(二) 内容创新,保量增质 | 第43-44页 |
(三) 加强网络视频直播平台间的合作交流 | 第44页 |
(四) 健全弹幕内容过滤审核机制 | 第44页 |
(五) 拓宽与电子商务合作渠道 | 第44-45页 |
三、加强受众监督 | 第45-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