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4-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32页 |
·酞菁配合物及其应用 | 第8-9页 |
·酞菁配合物的合成 | 第9-23页 |
·对称金属酞菁配合物的合成 | 第9-17页 |
·不对称酞菁配合物的合成 | 第17-20页 |
·轴向取代金属酞菁配合物的合成 | 第20-23页 |
·金属酞菁配合物的结构与光动力治疗活性的关系 | 第23-25页 |
·中心离子的影响 | 第23页 |
·周边取代基的影响 | 第23-24页 |
·轴向配体对酞菁配合物光动力活性的影响 | 第24-25页 |
·药物载体 | 第25-27页 |
·脂质体 | 第25-26页 |
·聚合物纳米材料 | 第26页 |
·蛋白质 | 第26-27页 |
·药物分子与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研究 | 第27-29页 |
·结合部位的确定 | 第27-28页 |
·结合位点数与结合常数的测定 | 第28-29页 |
·本文的选题依据 | 第29-32页 |
第2章 四-α-吡啶氧基酞菁铝和四-β-吡啶氧基酞菁铝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与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 第32-56页 |
·前言 | 第32页 |
·实验部分 | 第32-34页 |
·四-α-吡啶氧基酞菁铝和四-β-吡啶氧基酞菁铝的合成 | 第32-3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4-45页 |
·3-吡啶氧基邻苯二甲腈和4-吡啶氧基邻苯二甲腈的合成条件 | 第34-35页 |
·四-α-吡啶氧基酞菁铝和四-β-吡啶氧基酞菁铝合成工艺条件比较 | 第35页 |
·3-吡啶氧基邻苯二甲腈和4-吡啶氧基邻苯二甲腈的结构表征 | 第35-45页 |
·四-α-吡啶氧基酞菁铝和四-β-吡啶氧基酞菁铝与血清白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 | 第45-53页 |
·四-α-吡啶氧基酞菁铝和四-β-吡啶氧基酞菁铝与血清白蛋白(HSA和BSA)的荧光光谱 | 第45-48页 |
·竞争络合法确定四-α-吡啶氧基酞菁铝和四-β-吡啶氧基酞菁铝在BSA或HSA上的结合位置 | 第48-53页 |
·小结 | 第53-56页 |
第3章 八羧基金属酞菁的合成、表征及其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 第56-72页 |
·前言 | 第56页 |
·实验部分 | 第56-58页 |
·MPc(COOH)_8(M=Al、Co)的合成 | 第56-5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8-62页 |
·MPc(COOH)_8(M=Al、Co)的结构表征 | 第58-62页 |
·MPc(COOH)_8与BSA的相互作用 | 第62-71页 |
·不同pH值对MPc(COOH)_8-BSA体系的影响 | 第62-63页 |
·MPc(COOH)_8-BSA体系的UV/Vis谱 | 第63-64页 |
·MPc(COOH)_8与BSA体系的荧光光谱 | 第64-65页 |
·竞争络合法确定MPc(COOH)_8在BSA上的结合位置 | 第65-66页 |
·AlPc(COOH)_8在BSA上结合位置的确定 | 第66-68页 |
·CoPc(COOH)_8在BSA上结合位置的确定 | 第68-69页 |
·MPc(COOH)_8与BSA作用距离的计算 | 第69-71页 |
·小结 | 第71-72页 |
第4章 蒽醌酞菁钴的合成及光物理性质 | 第72-80页 |
·前言 | 第72页 |
·蒽醌酞菁钴的合成 | 第72-74页 |
·邻二甲苯酰邻苯甲酸(化合物1)的合成 | 第73页 |
·2,3-二甲基蒽醌(化合物2)的合成 | 第73页 |
·2,3-二羧基蒽醌(化合物3)的合成 | 第73页 |
·蒽醌酞菁钴(化合物4)的合成 | 第73-74页 |
·2,3-二羧基蒽醌及蒽醌酞菁钴的结构表征 | 第74-78页 |
·2,3-二羧基蒽醌的结构与表征 | 第74页 |
·CoPc(An)_4的结构表征 | 第74-78页 |
·CoPc(An)_4的元素分析 | 第74页 |
·CoPc(An)_4的IR谱 | 第74-75页 |
·CoPc(An)_4的TGA-DSC图 | 第75-76页 |
·CoPc(An)_4的HPLC谱 | 第76页 |
·CoPc(An)_4的~1HNMR谱 | 第76-77页 |
·CoPc(An)_4的UV/Vis谱 | 第77-78页 |
·CoPc(An)_4的光物理性质研究 | 第78-79页 |
·小结 | 第79-80页 |
结论 | 第80-82页 |
附录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3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个人简历 | 第95-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