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9页 |
| 第一章 研究述评 | 第19-42页 |
| §1.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20-33页 |
| 1.国外城市与生态环境关系相关研究 | 第20-25页 |
| 2.国外城镇化过程与区域生态环境关系研究 | 第25-31页 |
| 3.国外干旱区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 | 第31-33页 |
| §1.2 国内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变化相关领域研究进展 | 第33-42页 |
| 1.城市内部的环境变化研究 | 第33-34页 |
| 2.城市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研究 | 第34-35页 |
| 3.城镇化过程中的生态环境变化及响应机理研究 | 第35-36页 |
| 4.西北干旱区绿洲城镇化过程的生态环境变化及相互作用机理研究 | 第36-39页 |
| 5.黑河流域人类活动过程与生态环境变化耦合关系研究 | 第39-42页 |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42-51页 |
| §2.1 选题意义 | 第42-45页 |
| 1.干旱区绿洲城镇化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生态环境响应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43-44页 |
| 2.选择黑河流域为典型案例区的意义 | 第44-45页 |
| §2.2 研究框架 | 第45-48页 |
| 1.基本研究框架 | 第45-47页 |
| 2.研究的重点与目标 | 第47-48页 |
| §2.3 理论与方法基础 | 第48页 |
| §2.4 研究技术路线与基本资料来源 | 第48-51页 |
| 1.研究范围 | 第48-49页 |
| 2.基础资料与评估 | 第49页 |
| 3.技术路线 | 第49-50页 |
| 4.创新之处 | 第50-51页 |
| 第三章 研究区基本概况 | 第51-59页 |
| §3.1 黑河流域基本概况 | 第51-53页 |
| 1.地理位置 | 第51页 |
| 2.河流水系、湖泊 | 第51-52页 |
| 3.地形、地貌 | 第52页 |
| 4.气候特征 | 第52-53页 |
| 5.土壤植被 | 第53页 |
| §3.2张掖市社会经济基本概况 | 第53-59页 |
| 1.人口与分布 | 第54页 |
| 2.土地利用现状 | 第54页 |
| 3.经济概况 | 第54-59页 |
| 第四章 历史时期黑河流域人地关系及生态环境变迁关系研究 | 第59-98页 |
| §4.1 历史时期的黑河流域气候变化 | 第59-63页 |
| 1.约公元前3000~公元前1000年,气候温暖湿润 | 第60页 |
| 2.公元前1000~公元前770年,气候寒冷干旱 | 第60页 |
| 3.公元前770~公元前44年,气候温暖湿润 | 第60-61页 |
| 4.公元前43~公元581年,气候寒冷干旱 | 第61页 |
| ·~960年,气候温暖湿润 | 第61-62页 |
| ·~1191年,气候寒冷 | 第62页 |
| ·~1427年,气候温暖,前期旱后期涝 | 第62页 |
| ·~1870年,气候寒冷干旱 | 第62页 |
| ·~1945年气候变化特征 | 第62-63页 |
| §4.2 历史时期的黑河流域人类活动与区域生态环境变迁评述 | 第63-90页 |
| 1.先秦历史时期的黑河流域人类活动与区域生态环境变迁评述 | 第63-66页 |
| 2.秦、汉时期的黑河流域人类活动 | 第66-69页 |
| 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黑河流域人类活动 | 第69-71页 |
| 4.隋唐时期的区域人类活动与区域生态环境评述 | 第71-74页 |
| 5.宋元时期的区域活动与区域生态环境评述 | 第74-77页 |
| 6.明清时期的区域活动与区域生态环境评述 | 第77-80页 |
| 7.历史时期黑河流域生态环境变化之影响因子评述 | 第80-90页 |
| §4.3 历史时期黑河流域绿洲格局变迁影响下的地区城镇发展 | 第90-98页 |
| 1.历史时期黑河流域城镇发展基本特征 | 第91-96页 |
| 2.历史时期黑河流域城镇发展基本规律 | 第96-98页 |
| 第五章 张掖市绿洲区域生态环境演变趋向分析 | 第98-135页 |
| §5.1 黑河流域张掖市近38年以来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 第98-106页 |
| 1.区域气候变化特征 | 第98-104页 |
| 2.张掖市近38年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关系 | 第104-105页 |
| 3.结论与讨论 | 第105-106页 |
| §5.2 张掖市水资源利用及变化研究 | 第106-121页 |
| 1.黑河水资源量及变化趋势 | 第107-109页 |
| 2.张掖市水资源利用现状及主要问题 | 第109-115页 |
| 3.黑河分水背景下的张掖水资源利用变化研究 | 第115-121页 |
| §5.3 张掖市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研究 | 第121-135页 |
| 1.卫星影像资料基础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122-130页 |
| ·~2006年张掖市土地利用变更汇总资料分析 | 第130-132页 |
| ·-2006年张掖市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结果探析 | 第132-135页 |
| 第六章 资源环境要素制约下的黑河中游张掖市城镇化发展 | 第135-170页 |
| §6.1 张掖市城镇化发展影响因子分析 | 第137-145页 |
| 1.自然环境影响因素 | 第138-140页 |
| 2.经济影响因素 | 第140-143页 |
| 3.社会影响因素 | 第143-144页 |
| 4.发展战略与制度影响因素 | 第144-145页 |
| §6.2 张掖市城镇化发展水平分析及预测 | 第145-150页 |
| 1.张掖市城镇化轨迹分析 | 第146-148页 |
| 2.城镇化发展水平预测 | 第148-150页 |
| §6.3 张掖市城镇发展基本特征及主要问题 | 第150-154页 |
| 1.张掖市城镇及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 | 第150-152页 |
| 2.张掖市城镇发展主要存在的问题 | 第152-154页 |
| §6.4 基于能值流动下的张掖市绿洲对中心城市承载能力研究 | 第154-164页 |
| 1.区域与城市能值分析 | 第155-161页 |
| 2.能值流动过程中的张掖市对中心城市承载力计算 | 第161-163页 |
| 3.结论与讨论 | 第163-164页 |
| §6.5 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的张掖市城镇化发展研究 | 第164-170页 |
| 1.加快区域城镇发展过程中的人口转移与流动 | 第164-166页 |
| 2.构建适合区情,能够促进区域城镇化合理发展的产业结构 | 第166-167页 |
| 3.资源环境制约下的张掖市城镇发展的主要思路 | 第167-170页 |
| 第七章 张掖市绿洲生态环境受城镇化扰动及其响应关系研究 | 第170-206页 |
| §7.1 张掖市城镇化与区域生态环境相互作用机制分析 | 第170-175页 |
| 1.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变化作用关系理论基础探讨 | 第171-173页 |
| 2.张掖市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机制分析 | 第173-175页 |
| §7.2 张掖市区域气候变化对城镇化的响应关系研究 | 第175-185页 |
| 1.张掖市气候变化与区域城镇化发展相关分析 | 第177-185页 |
| 2.主要结论 | 第185页 |
| §7.3 张掖市水资源利用变化对区域城镇化的响应关系研究 | 第185-193页 |
| 1.张掖市1994~2005年用水变化与城镇化发展水平的量化关系研究 | 第186-190页 |
| 2.张掖市节水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情景下的区域水资源利用响应变化 | 第190-193页 |
| §7.4 张掖市宏观与中观区域LUCC变化对区域城镇化响应关系研究 | 第193-206页 |
| 1.研究方法 | 第193-198页 |
| 2.张掖市城镇用地发展以及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特征分析 | 第198-201页 |
| 3.张掖市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利用变化与区域生态环境变化 | 第201-204页 |
| 4.结论与讨论 | 第204-206页 |
| 第八章 结论与启示 | 第206-210页 |
| 1.研究结论综述 | 第206-208页 |
| 2.论文研究启示 | 第208-209页 |
| 3.研究展望 | 第209-210页 |
| 参考文献 | 第210-221页 |
| 附录 | 第221-229页 |
| 后记 | 第229-2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