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3页 |
| 第1章 导论 | 第13-26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6页 |
| ·选题背景 | 第13-15页 |
|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5-16页 |
|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6-23页 |
| ·再制造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发展趋势 | 第16-20页 |
| ·废旧产品回收体系相关研究综述 | 第20-23页 |
| ·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 第23-26页 |
| ·解决的问题和研究重点 | 第23页 |
| ·文章的研究思路和章节安排 | 第23-24页 |
| ·文章的创新点 | 第24-26页 |
| 第2章 再制造的综合效益分析及政府激励 | 第26-34页 |
| ·废旧产品回收再制造的环境效益 | 第26-29页 |
| ·投入产出——生命周期评估法 | 第26-27页 |
| ·废旧产品回收再制造的环境效益评价 | 第27-29页 |
| ·废旧产品回收再制造环境效益分析总结 | 第29页 |
| ·废旧产品回收再制造综合效益的计算 | 第29-30页 |
| ·环境效益的经济化 | 第29-30页 |
| ·经济效益的宏观估算 | 第30页 |
| ·废旧产品回收再制造的综合效益估算 | 第30页 |
| ·废旧产品回收再制造的政府激励政策的制定 | 第30-33页 |
| ·基于综合效益的废旧产品回收再制造 | 第30-32页 |
| ·政府激励政策的制定 | 第32-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第3章 制造/再制造厂商伯川德价格竞争机制的回收体系比较 | 第34-51页 |
| ·自营回收体系(SRS)与第三方专业回收体系(TPRS)比较 | 第35-41页 |
| ·生产者延伸责任与自营回收体系(SRS) | 第35-38页 |
| ·专业化分工与第三方专业回收体系(TPRS) | 第38-40页 |
| ·SRS/TPRS 的比较 | 第40-41页 |
| ·制造商与再制造商的两阶段伯川德价格竞争 | 第41-45页 |
| ·问题描述与假设 | 第41-42页 |
| ·制造商和再制造商需求函数的决定及其利润函数 | 第42-44页 |
| ·均衡结果求解 | 第44-45页 |
| ·伯川德价格竞争机制下SRS/TPRS 比较的数值分析 | 第45-49页 |
| ·两种回收体系下的均衡解 | 第45-46页 |
| ·参数的取值及算例结果 | 第46-49页 |
| ·结果分析 | 第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 第4章 市场信息非对称情况下制造商与再制造商的伯川德价格竞争 | 第51-62页 |
| ·市场结构与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假设 | 第51-52页 |
| ·具有非对称信息的一价均衡机制下消费者需求与厂商利润 | 第52-55页 |
| ·第一阶段需求的决定及其利润函数 | 第52-53页 |
| ·第二阶段需求函数的确定及其利润函数 | 第53-55页 |
| ·伯川德均衡价格与均衡利润 | 第55-56页 |
| ·算例分析 | 第56-61页 |
| ·参数取值 | 第56-58页 |
| ·算例结果及分析 | 第58-59页 |
| ·参数变化的现实意义 | 第59-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62-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