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3页 |
Abstracts | 第13-14页 |
绪论 | 第14-37页 |
一、国内外课程理论研究沿革 | 第14-19页 |
(一) 国外课程理论研究历程 | 第14-17页 |
(二) 课程论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 | 第17-19页 |
1.引进与初建阶段(1922—1949) | 第17-18页 |
2.降格与停顿阶段(1949—1988) | 第18-19页 |
3.重建与发展阶段(1989—) | 第19页 |
二、我国体育课程研究概述 | 第19-23页 |
(一) 体育课程研究的起步 | 第19-21页 |
(二) 体育课程研究的中断 | 第21页 |
(三) 体育课程研究的复苏 | 第21-23页 |
三、体育课程实施研究的现状与缺失 | 第23-30页 |
(一) 艰难起步中的体育课程实施研究 | 第23-24页 |
1.课程实施研究缘起 | 第23页 |
2.传统体育课程改革漠视体育课程实施 | 第23-24页 |
(二) 歧义颇多的现有体育课程实施研究 | 第24-28页 |
1.从直接引用到深入探讨 | 第24-26页 |
2.由众说纷纭而致歧义重生 | 第26-28页 |
3.相对滞后的体育课程实施实践探索 | 第28页 |
(三) 我国体育课程实施研究的缺失 | 第28-30页 |
1.对研究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应有的热情 | 第29页 |
2.研究范畴不清晰,本质与涵义不明确 | 第29页 |
3.重引进、轻消化,重理论、轻实践 | 第29-30页 |
4.研究方法单一,缺乏科学性 | 第30页 |
四、体育课程实施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 第30-34页 |
(一) 研究意义 | 第30-33页 |
1.有利于完善体育课程理论 | 第30-31页 |
2.有利于为修订《体育课程标准》提供参考 | 第31页 |
3.有利于及时发现体育课程实施中的问题,有效指导课程实践 | 第31-32页 |
4.有利于体育课程实施方案的推广 | 第32-33页 |
(二) 研究目的与任务 | 第33-34页 |
1.诠释趋向融合的体育课程观 | 第33页 |
2.探讨体育课程实施的意义与本质 | 第33页 |
3.分析体育课程实施的途径 | 第33-34页 |
4.剖析体育课程实施的主体 | 第34页 |
5.讨论体育课程实施的环境 | 第34页 |
6.探索体育课程实施的策略 | 第34页 |
五、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34-37页 |
(一) 研究对象 | 第34-35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35-37页 |
1.文献资料研究法 | 第35页 |
2.访问调查法 | 第35-36页 |
3.实地考察法 | 第36-37页 |
第一章 趋向融合的体育课程观 | 第37-55页 |
一、课程的本质涵义 | 第37-41页 |
(一) 见仁见智的课程定义 | 第37-40页 |
1.课程即教学科目 | 第38-39页 |
2.课程即学习结果或目标 | 第39页 |
3.课程即"计划" | 第39页 |
4.课程即"经验" | 第39-40页 |
(二) 课程本质涵义的理解 | 第40-41页 |
二、体育课程的定义 | 第41-46页 |
(一) 几种常见的体育课程定义 | 第41-43页 |
(二) 体育课程的定义及其内涵 | 第43-46页 |
1.体育课程是体育内容体系,具有明显的计划性 | 第44页 |
2.体育课程可以表现为一种目标体系计划,又要兼顾学生的主体经验 | 第44-45页 |
3.体育课程既具有学科课程的特征,又具有活动课程的特性 | 第45-46页 |
三、趋向融合的体育课程观 | 第46-55页 |
(一) 日趋融合的体育课程价值取向 | 第46-48页 |
(二) 健康促进与人文教化相辅相成的体育课程目标 | 第48-49页 |
(三) 相互交融的体育课程内容 | 第49-51页 |
(四) 各种课程要素动态平衡的实施过程 | 第51-53页 |
(五) 多元互补的体育课程评价 | 第53-55页 |
第二章 体育课程实施的意义与本质 | 第55-71页 |
一、体育课程实施的意义 | 第55-60页 |
(一) 课程实施是课程改革成功的重要条件 | 第55-56页 |
(二) 体育课程实施是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 | 第56-58页 |
(三) 从课程层次理论看体育课程实施的意义 | 第58-59页 |
(四) 体育课程实施是体育课程价值生成的实质性环节 | 第59-60页 |
二、体育课程实施的本质与涵义 | 第60-66页 |
(一) 体育课程实施的本质 | 第60-61页 |
(二) 体育课程实施的涵义 | 第61-64页 |
1.体育课程实施是一个理解的过程 | 第61-62页 |
2.体育课程实施是一个对话的过程 | 第62-63页 |
3.体育课程实施是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 第63-64页 |
(三) 体育课程实施的过程 | 第64-66页 |
1.理解与内化阶段 | 第64-65页 |
2.酝酿与准备阶段 | 第65-66页 |
3.运作与体验阶段 | 第66页 |
三、体育课程实施的价值取向 | 第66-71页 |
(一) 忠实取向 | 第66-67页 |
(二) 相互适应取向 | 第67-68页 |
(三) 课程创生取向 | 第68页 |
(四) 三种取向的比较及对体育课程实施的启示 | 第68-71页 |
第三章 体育课程实施的途径 | 第71-86页 |
一、体育课程实施视野中的体育教学 | 第71-78页 |
(一) 体育教学是体育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 | 第71-72页 |
(二) 树立与现代体育课程相适应的体育教学观念 | 第72-75页 |
1.健康引领的体育教学价值观 | 第72-73页 |
2.交往互动的体育教学过程观 | 第73-74页 |
3.促进发展的体育教学评价观 | 第74-75页 |
(三) 倡导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 第75-77页 |
(四) 体育课应该强化学生的体能发展 | 第77-78页 |
二、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 | 第78-84页 |
(一) 历来颇受重视的课外体育活动 | 第78-79页 |
(二) 课外体育活动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 | 第79-81页 |
(三) 不容乐观的课外体育活动现状 | 第81-82页 |
(四) 课外体育活动的新形式 | 第82-84页 |
1.值得大力推广的大课间体育活动 | 第82-83页 |
2.升华校园体育文化的体育节 | 第83-84页 |
三、隐性课程是体育课程实施的辅助途径 | 第84-86页 |
(一) 隐性课程的涵义与特性 | 第84-85页 |
1.隐性课程的涵义 | 第84页 |
2.隐性课程的特性 | 第84-85页 |
(二) 体育课程实施需要加强隐性课程的研究 | 第85-86页 |
第四章 体育课程实施的主体 | 第86-104页 |
一、课程实施需要发挥体育教师的主体参与价值 | 第86-91页 |
(一) 体育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体育教师 | 第86-87页 |
(二) 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新型体育教师 | 第87-91页 |
1.从课程教材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开发的参与者 | 第87-88页 |
2.由运动技能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促进者 | 第88-89页 |
3.由体育教学的控制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者 | 第89页 |
4.从教材的传习者转变为教材的使用者 | 第89-91页 |
二、体育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困惑与剖析 | 第91-96页 |
(一) 究竟应该怎样上体育课 | 第91-92页 |
(二) 究竟应该怎样看待运动技能 | 第92-94页 |
(三) 究竟应该怎样看待学生的主体地位 | 第94-96页 |
1.对学生主体地位认识的误区 | 第94-95页 |
2.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辩证关系 | 第95页 |
3.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 | 第95-96页 |
三、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 | 第96-104页 |
(一) 教学反思的意义和方法 | 第96-99页 |
1.教学反思的意义 | 第96-97页 |
2.教学反思的方法 | 第97-99页 |
(二) 国内外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新动向 | 第99-101页 |
1.办学主体多样化 | 第99页 |
2.培训目标多元化 | 第99-100页 |
3.课程设置科学化 | 第100-101页 |
(三) 新课程背景下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策略 | 第101-104页 |
1.服务于课程改革需要,致力于提升体育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 | 第101-102页 |
2.加强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的联系,推进体育教师教育一体化进程 | 第102页 |
3.更新继续教育观念,变革继续教育的培训范式 | 第102-103页 |
4.多途并举,重视校本培训,优化继续教育的培训途径 | 第103-104页 |
第五章 体育课程实施的环境 | 第104-119页 |
一、体育课程实施的人文环境 | 第104-110页 |
(一) 人文环境不佳制约着体育课程的实施 | 第104-106页 |
(二) 体育课程实施中人文环境的优化 | 第106-110页 |
1.美国相关研究的启示 | 第106-107页 |
2.课程文化的转型与体育课程实施的关系 | 第107-109页 |
3.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创设 | 第109-110页 |
4.体育课堂教学中人文环境的优化 | 第110页 |
二、体育课程实施的管理环境 | 第110-116页 |
(一) 从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走向民主化 | 第110-112页 |
(二) 体育课程实施的三级课程管理 | 第112-114页 |
(三) 校长的领导风格是管理环境的重要因素 | 第114-116页 |
三、体育课程实施的物质环境 | 第116-119页 |
(一) 莫让"硬件"变"硬伤" | 第116-117页 |
(二) 中小学体育场地和器材的标准化与课程化 | 第117-118页 |
(三) 体育课程实施对自然环境的适应 | 第118-119页 |
第六章 体育课程实施的策略 | 第119-139页 |
一、学校课程开发——体育课程实施的本体策略 | 第119-125页 |
(一) 体育课程实施的重心在学校 | 第119-120页 |
(二) 学校体育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 | 第120-122页 |
1.正确解读国家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明确学校体育课程的目标 | 第120-121页 |
2.全面分析课程资源,合理制定实施方案 | 第121-122页 |
3.课内与课外双管齐下,确保体育课程落到实处 | 第122页 |
(三) 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的策略 | 第122-125页 |
1.校本课程开发与国家课程开发的区别 | 第122-123页 |
2.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的意义 | 第123-124页 |
3.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的方法 | 第124页 |
4.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校本体育课程的开发 | 第124-125页 |
二、有效体育教学——体育课程实施的核心策略 | 第125-134页 |
(一) 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 第126-128页 |
1.紧紧抓住体育教学的本质目标,不能舍本逐末 | 第126-127页 |
2.充分考虑具体的课程情境,教学目标要切合可行 | 第127-128页 |
(二) 重视教学内容的加工和改造 | 第128-129页 |
(三) 关注体育教学方法的实际效果 | 第129-131页 |
1.要正确对待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 第129-130页 |
2.合理选用教学方法,善于把握教与学的关系 | 第130-131页 |
(四) 构建体育课堂教学评价的新体系 | 第131-134页 |
1.体育课堂教学评价的功能 | 第131页 |
2.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131-134页 |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体育课程实施的支持策略 | 第134-139页 |
(一) 体育课程资源的意义与分类 | 第134-136页 |
1.体育课程资源的内涵与意义 | 第134-135页 |
2.体育课程资源的分类 | 第135-136页 |
(二) 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新观念 | 第136-139页 |
1.善于挖掘身边的体育课程资源 | 第136-137页 |
2.体育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 第137-138页 |
3.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原则 | 第138-139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139-144页 |
一、结论 | 第139-141页 |
(一) 亟需强化的体育课程实施研究 | 第139页 |
(二) 趋向融合的体育课程观 | 第139页 |
(三) 体育课程实施是体育课程价值生成的实质性环节 | 第139-140页 |
(四) 多途并举的体育课程实施途径 | 第140页 |
(五) 注重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实施中的主体参与价值 | 第140-141页 |
(六) 有待优化的体育课程实施环境 | 第141页 |
(七) 追求实效的体育课程实施策略 | 第141页 |
二、建议 | 第141-144页 |
(一) 充分认识体育课程实施的意义,将体育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 第141-142页 |
(二) 摒弃非此即彼的对立心态,树立和谐发展的改革理念 | 第142页 |
(三) 提高体育课程的实际地位,降低体育课程实施的重心 | 第142-143页 |
(四) 注重体育课程实施的实效性,切实提高学生的健康素质 | 第143页 |
(五) 深化教师教育改革,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 | 第143-144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44-153页 |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 第153-154页 |
后记 | 第154-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