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0-23页 |
一、中医文献研究 | 第10-14页 |
(一) 古代对心衰的认识 | 第10-11页 |
(二) 中医对心衰的现代研究 | 第11-14页 |
二、现代医学最新进展 | 第14-23页 |
(一) 流行病学 | 第14-15页 |
(二) 发病机制 | 第15-18页 |
2. 心室重塑学说 | 第16页 |
3. 细胞因子学说 | 第16-18页 |
4. 其它与心衰发病机制相关的研究 | 第18页 |
(三) 治疗 | 第18-23页 |
1. 药物治疗 | 第18-21页 |
2. 生物治疗 | 第21页 |
3. 心脏再同步性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 | 第21-22页 |
4. 其他 | 第22-23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23-32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23页 |
二、研究的标准 | 第23-24页 |
(一) 西医诊断标准 | 第23页 |
(二)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第23页 |
(三) 纳入标准 | 第23-24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4页 |
(一) 分组 | 第24页 |
(二) 治疗方法 | 第24页 |
(三) 观察时间 | 第24页 |
四、观测指标 | 第24-25页 |
(一) 疗效性指标 | 第24-25页 |
(二) 安全性指标 | 第25页 |
五、对照方法与统计学处理 | 第25页 |
六、疗效判定标准 | 第25-26页 |
(一) 心衰计分法 | 第25页 |
(二) 心功能疗效判定标准(按 NYHA分级方法) | 第25页 |
(三) 中医证候疗效判断标准 | 第25-26页 |
七、临床资料分析 | 第26-27页 |
(一) 一般临床资料对比 | 第26页 |
(二) 入选时心衰计分情况比较 | 第26页 |
(三) 入选时中医症候积分分级情况比较 | 第26-27页 |
(四) 入选时生活质量积分情况 | 第27页 |
八、结果 | 第27-28页 |
(一) 心衰计分疗效分析 | 第27页 |
(二) 中医症候积分疗效评定 | 第27页 |
(三) 心功能等级疗效评定 | 第27-28页 |
(四) 生活质量积分疗效分析 | 第28页 |
(五) 两组住院天数的比较 | 第28页 |
(六) 安全性研究 | 第28页 |
九、讨论 | 第28-32页 |
(一) 心衰的中医病机 | 第29页 |
(二) 颜德馨教授治疗心衰的观点 | 第29页 |
(三) 心衰2号的药物组成和方解 | 第29页 |
(四) 方中药物的现代药理研究 | 第29-30页 |
(五) 研究结论 | 第30-32页 |
结语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40页 |
附录 | 第40-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