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主体中的非正式组织问题研究
| 内容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1、绪论 | 第9-11页 |
| ·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页 |
| ·本文的研究目的 | 第9页 |
| ·相关文献综述 | 第9-10页 |
| ·主要问题、基本思路和创新之处 | 第10-11页 |
| 2、行政主体中的非正式组织概论 | 第11-15页 |
| ·行政主体中的非正式组织的界定 | 第11页 |
| ·行政主体中的非正式组织存在的客观性 | 第11-12页 |
| ·行政主体中的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的关系 | 第12-14页 |
| ·并存关系 | 第12-13页 |
| ·复合关系 | 第13页 |
| ·互补关系 | 第13-14页 |
| ·行政主体中的非正式组织的特点 | 第14-15页 |
| ·很强的凝聚力 | 第14-15页 |
| ·心理的协调性 | 第15页 |
| ·信息沟通迅速 | 第15页 |
| ·自然形成领导 | 第15页 |
| 3、行政主体中的非正式组织的判断和划分 | 第15-22页 |
| ·行政主体中的非正式组织的评估与判断 | 第16页 |
| ·行政主体中的非正式组织的类型 | 第16-22页 |
| ·血缘亲情型 | 第17页 |
| ·地缘人际型 | 第17-18页 |
| ·业缘关系型 | 第18-19页 |
| ·年轮群体型 | 第19页 |
| ·感情相投型 | 第19-20页 |
| ·共同偏好型 | 第20页 |
| ·信仰崇拜型 | 第20-21页 |
| ·需要互补型 | 第21-22页 |
| 4、行政主体中的非正式组织的形成原因 | 第22-28页 |
| ·成因之一:人的需要 | 第22-23页 |
| ·成因之二:文化渊源 | 第23-25页 |
| ·成因之三:人际关系 | 第25-26页 |
| ·成因之四:人情关系 | 第26-27页 |
| ·成因之五:面子关系 | 第27-28页 |
| 5、行政主体中的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 第28-32页 |
| ·积极作用 | 第28-30页 |
| ·有利于缓解员工的精神压力保持良好心态 | 第29页 |
| ·有利于培养员工的团队合作意识 | 第29页 |
| ·有利于人才的合理利用 | 第29-30页 |
| ·有利于协助正式组织处理困扰问题 | 第30页 |
| ·有利于完善行政主体的沟通渠道 | 第30页 |
| ·有利于弥补行政主体正式命令的不足 | 第30页 |
| ·消极作用 | 第30-32页 |
| ·非正式沟通给行政管理工作带来困扰 | 第30-31页 |
| ·可能导致高素质人才的流失 | 第31页 |
| ·人员变动带来的不利影响 | 第31-32页 |
| ·在考核评估中的不利影响 | 第32页 |
| ·非正式组织之间的矛盾削弱了团队凝聚力 | 第32页 |
| ·反对变革并助长“抗官方心理” | 第32页 |
| 6、正确认识和对待行政主体中的非正式组织 | 第32-39页 |
| ·正视行政主体中非正式组织的存在 | 第32-34页 |
| ·区别对待不同类型行政主体中的非正式组织 | 第34-36页 |
| ·对行政主体中非正式组织应采取的策略 | 第36-39页 |
| ·把握关键人物 | 第36页 |
| ·满足合理需要 | 第36-37页 |
| ·加强感情沟通 | 第37页 |
| ·建立机关文化 | 第37-38页 |
| ·中和双方利益 | 第38页 |
| ·注重中层管理 | 第38-39页 |
| 结语 | 第39-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 后记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