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工业化气动板形检测仪的开发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 ·引言 | 第11页 |
| ·板形检测装置的发展现状 | 第11-16页 |
| ·气动检测辊的发展概况及其特点 | 第16-17页 |
| ·气动检测辊的发展概况 | 第16页 |
| ·气动检测辊的特点 | 第16-17页 |
| ·板形模式识别方法及特点 | 第17-19页 |
|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实际意义 | 第19-21页 |
|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页 |
| ·本课题研究的实际意义 | 第19-21页 |
| 第2章 板形及板形检测相关概念 | 第21-38页 |
| ·板形 | 第21-23页 |
| ·带钢翘曲的力学条件 | 第23页 |
| ·板形的相对长度差表示法 | 第23-24页 |
| ·保持板形良好的条件 | 第24-26页 |
| ·影响板形的因素 | 第26-28页 |
| ·轧制力与轧辊凸度的影响 | 第27页 |
| ·轧制力变化对板形的影响 | 第27-28页 |
| ·来料板凸度对板形的影响 | 第28页 |
| ·热凸度变化对板形的影响 | 第28页 |
| ·张力对板形的影响 | 第28页 |
| ·轧辊的接触状态对板形的影响 | 第28页 |
| ·板形检测原理 | 第28-33页 |
| ·板形信号的测量原理 | 第29-32页 |
| ·带材宽度对板形仪检测信号的影响 | 第32-33页 |
| ·板形标准曲线 | 第33-37页 |
| ·板形标准曲线的设定方法 | 第33-35页 |
| ·板形标准曲线的意义 | 第35-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第3章 板形缺陷的模式分解 | 第38-61页 |
| ·板形缺陷的在线测量 | 第38-40页 |
| ·模糊分类原理及板形模糊识别方法 | 第40-54页 |
| ·模糊分类原理 | 第41-42页 |
| ·板形的模糊识别法 | 第42-44页 |
| ·模糊识别方法具体实现 | 第44-50页 |
| ·模糊识别的优化设计 | 第50页 |
| ·单纯形计算方法 | 第50-54页 |
| ·模式识别程序框图 | 第54页 |
| ·模糊识别实例 | 第54-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第4章 气动板形检测装置 | 第61-77页 |
| ·气动板形仪的结构 | 第61-63页 |
| ·气动检测辊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 第63-65页 |
| ·气电转换装置及原理 | 第65-68页 |
| ·MPX5500-DP 差压传感器介绍 | 第66页 |
| ·KRX-812 数据采集卡介绍 | 第66-67页 |
| ·气电转换装置工作原理图 | 第67-68页 |
| ·动态鉴相校正方法原理及硬件设计 | 第68-76页 |
| ·动态鉴相校正原理 | 第68-72页 |
| ·动态鉴相校正装置 | 第72-73页 |
| ·位置检测装置 | 第73-74页 |
| ·检测辊环上初始位置的确定 | 第74-75页 |
| ·实验验证 | 第75-76页 |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 第5章 气动板形仪检测软件设计 | 第77-97页 |
| ·引言 | 第77页 |
| ·Visual Basic 6.0 简介 | 第77-78页 |
| ·数据采集卡动态链接库 | 第78-80页 |
| ·软件各界面及程序设计 | 第80-96页 |
| ·启动界面 | 第81页 |
| ·静态标定界面 | 第81-84页 |
| ·动态鉴相校正程序 | 第84-88页 |
| ·模式识别及优化程序 | 第88-92页 |
| ·板形动态显示界面 | 第92-96页 |
|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 第6章 气动板形仪动态实验 | 第97-107页 |
| ·引言 | 第97页 |
| ·实验装置 | 第97-99页 |
| ·实验步骤 | 第99-100页 |
| ·板形仪检测系统实验 | 第100-106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 结论 | 第107-10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8-11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112-113页 |
| 致谢 | 第113-114页 |
| 作者简介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