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26页 |
·鲜烟叶粉碎培养的研究进展和意义 | 第10-12页 |
·鲜烟叶粉碎培养前的制备方式 | 第12-15页 |
·机械法—高压匀浆法 | 第12-13页 |
·机械法—珠磨法 | 第13页 |
·化学法 | 第13-14页 |
·物理法 | 第14页 |
·酶溶性法 | 第14-15页 |
·超临界流体细胞破碎技术(CFD) | 第15页 |
·外源添加物Ⅰ对粉碎培养的影响状况 | 第15-18页 |
·植酸(肌醇六磷酸Physic acid) | 第16-17页 |
·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AsA) | 第17页 |
·二丁基羟基甲苯(dibutylhydroxytoluene,BHT) | 第17-18页 |
·外源添加物Ⅱ对烟叶品质的影响 | 第18-22页 |
·降解淀粉和蛋白质 | 第18-19页 |
·降解细胞壁物质和果胶质含量 | 第19-20页 |
·提高烟叶香气成分 | 第20页 |
·外加添加剂降解叶绿素 | 第20页 |
·改善烟叶吸食品质 | 第20-21页 |
·外加酶技术在改善烟梗及烟草薄片品质方面的应用 | 第21页 |
·酶制剂与微生物的配合应用 | 第21-22页 |
·鲜烟叶粉碎培养后的干燥方法 | 第22-26页 |
·冷冻干燥 | 第23页 |
·微波干燥 | 第23-24页 |
·烟叶干燥 | 第24-26页 |
2 引言 | 第26-27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7-30页 |
·试验材料 | 第27页 |
·主要酶制剂 | 第27页 |
·试验设计 | 第27-28页 |
·外源添加物Ⅰ试验设计 | 第27页 |
·外源添加物Ⅱ试验设计 | 第27-28页 |
·单一添加物培养试验设计 | 第27页 |
·混合添加物培养试验设计 | 第27-28页 |
·不同干燥方式试验设计 | 第28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28-30页 |
·生理指标的测定 | 第28页 |
·化学成分测定 | 第28页 |
·香气成分测定 | 第28-30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0-49页 |
·外源添加物Ⅰ在鲜烟叶粉碎培养过程中对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30-36页 |
·自然条件下鲜烟叶粉碎培养过程中生理指标的变化 | 第30-31页 |
·不同浓度A的抗氧化能力比较 | 第31页 |
·不同浓度B的抗氧化能力比较 | 第31-32页 |
·不同浓度C对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32-34页 |
·不同浓度C对pH值的影响 | 第32页 |
·不同浓度C对MDA的影响 | 第32-33页 |
·不同浓度C对PPO含量影响 | 第33-34页 |
·不同浓度D的抗氧化能力比较 | 第34-36页 |
·外源添加物Ⅱ对鲜烟叶粉碎培养后化学成分的影响 | 第36-43页 |
·单一添加物对培养后烟叶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 | 第36-39页 |
·添加物a对鲜烟叶粉碎培养后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 | 第36-37页 |
·添加物b对鲜烟叶粉碎培养后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 | 第37-38页 |
·添加物c对鲜烟叶粉碎培养后含氮化合物的影响 | 第38-39页 |
·添加物d和添加物e对鲜烟叶粉碎培养后糖含量的影响 | 第39页 |
·复合添加物对鲜烟叶粉碎培养后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 | 第39-43页 |
·双复合添加物对鲜烟叶粉碎培养后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 | 第39-41页 |
·多复合添加物对鲜烟叶粉碎培养后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 | 第41-43页 |
·干燥方式对鲜烟叶粉碎培养后烟叶质量的影响 | 第43-49页 |
·干燥方式对烟叶化学成分的影响 | 第43-45页 |
·干燥方式对烟叶香气成分的影响 | 第45-49页 |
·苯丙氨酸类香气物质 | 第46页 |
·美拉德反应产物类香气物质 | 第46-47页 |
·类胡萝卜类香气物质 | 第47页 |
·类西柏烷类香气物质 | 第47-48页 |
·新植二烯及香气物质总量(不含新植二烯) | 第48-49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49-52页 |
·鲜烟叶粉碎培养过程中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 | 第49页 |
·添加物Ⅰ对鲜烟叶粉碎培养过程中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49页 |
·添加物Ⅱ对鲜烟叶粉碎培养后化学成分的影响 | 第49-50页 |
·单一添加物对鲜烟叶粉碎培养后化学成分的影响 | 第49-50页 |
·复合添加物对鲜烟叶粉碎培养后化学成分的影响 | 第50页 |
·干燥方式对鲜烟叶粉碎培养后烟叶质量的影响 | 第50-52页 |
·干燥方式对烟叶化学成分的影响 | 第51页 |
·干燥方式对烟叶香气成分的影响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60页 |
英文摘要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