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一、导论 | 第8-17页 |
(一) 民间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 第8-9页 |
1. 民间文化的内涵 | 第8页 |
2. 民间文化的功能 | 第8-9页 |
(二) 选题的缘起 | 第9-11页 |
(三) 研究现状分析 | 第11-13页 |
(四) 论文的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 第13-15页 |
1. 选题的意义 | 第13-15页 |
2. 创新点 | 第15页 |
(五)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二 “飘色”历史与现状 | 第17-33页 |
(一) “飘色”的定义及演出形式 | 第17-18页 |
(二) “飘色”的历史渊源与种类 | 第18-26页 |
1. “飘色”的历史渊源 | 第18-21页 |
2. 飘色的种类 | 第21-26页 |
(三) 广州飘色的现状及布局 | 第26-33页 |
三、吴川飘色的发展与传承 | 第33-45页 |
(一) 吴川市简介 | 第33页 |
(二) 吴川飘色的历史渊源与制作 | 第33-35页 |
1. 吴川飘色的历史渊源 | 第33-35页 |
2. 吴川飘色的制作 | 第35页 |
(三) 吴川飘色队的构成 | 第35-38页 |
1. 梅菉头飘色队 | 第35-36页 |
2. 隔塘飘色队 | 第36页 |
3. 梅岭飘色队 | 第36-38页 |
(四) 吴川飘色的基本特征与演出内容 | 第38-39页 |
1. 吴川飘色的基本特征 | 第38页 |
2. 吴川飘色演出内容 | 第38-39页 |
(五) 吴川飘色巡游演出过程 | 第39-41页 |
1. 搭台 | 第39-40页 |
2. 上架 | 第40页 |
3. 巡游 | 第40-41页 |
4. 卸妆 | 第41页 |
(六) 保护机制与保障措施 | 第41-45页 |
1. 保护机制与手段 | 第41-42页 |
2. 保障措施 | 第42-43页 |
3. 近期保护计划 | 第43-45页 |
四、驻马店市青年曲剧团的构成与运作 | 第45-56页 |
(一) 曲剧 | 第45-46页 |
(二) 剧团的形成及班主 | 第46-48页 |
(三) 剧团的构成与生活 | 第48-51页 |
1. 剧团的演员及关系 | 第48-49页 |
2. 剧团的日常生活 | 第49-50页 |
3. 戏单 | 第50-51页 |
(四) 戏源的来源及戏价 | 第51-55页 |
1. 戏路 | 第51-52页 |
2. 戏源的渠道与戏价 | 第52-53页 |
3. 按日计酬的工资制度 | 第53-55页 |
(五) 剧团与文化部门的关系 | 第55-56页 |
五、民间文化传承的结构分析 | 第56-68页 |
(一) 民间文化传承的地域性分析 | 第56-60页 |
1. 传承人员的结构分析 | 第56-58页 |
2. 管理模式分析 | 第58-59页 |
3. 文化管理部门的政策及措施 | 第59-60页 |
(二) 民间文化传承的空间性分析 | 第60-64页 |
1. 家乐班:历史与现状 | 第60-62页 |
2. 喜(富)连成科班:近代民间文化传承体制的成熟 | 第62-64页 |
(二) 民间文化保护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 第64-68页 |
1. 民间文化保护的现状及措施 | 第64-65页 |
2. 民间文化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65-66页 |
3. 几点建议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附表 | 第70-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