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织锦文化变迁研究--以叶家寨为个案
|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导言 | 第11-18页 |
| 一、本论题研究的缘起及意义 | 第11-12页 |
| 二、本论题研究的学术前史 | 第12-16页 |
| 三、本文的主旨、内容与价值 | 第16-17页 |
| 四、有关问题的说明 | 第17-18页 |
| 第一章 叶家寨概貌 | 第18-24页 |
| 一、村寨环境 | 第18-19页 |
| (一) 自然生态 | 第18-19页 |
| (二) 社会环境 | 第19页 |
| 二、叶氏来源与村寨历史 | 第19-21页 |
| 三、村寨文化 | 第21-24页 |
| (一) 物质文化 | 第21-22页 |
| (二) 精神文化 | 第22-24页 |
| 第二章 土家织锦生产的历史与现状 | 第24-31页 |
| 一、织锦渊源 | 第24-26页 |
| 二、现代织锦的生产 | 第26-28页 |
| 三、织锦生产现状 | 第28-31页 |
| 第三章 土家织锦的生产过程 | 第31-42页 |
| 一、生产材料 | 第31-32页 |
| 二、生产工具 | 第32-35页 |
| (一) 织机 | 第32-34页 |
| (二) 滚线机 | 第34-35页 |
| 三、生产方法及流程 | 第35-42页 |
| (一) 生产方法 | 第35-36页 |
| (二) 工艺流程 | 第36-42页 |
| 第四章 土家织锦在当代的变迁 | 第42-50页 |
| 一、生产工艺的变迁 | 第42-43页 |
| 二、品种的变迁 | 第43-45页 |
| (一) 现代织锦产品的种类增多 | 第43页 |
| (二) 传统织锦图案的应用减少 | 第43-45页 |
| 三、图案题材的变迁 | 第45页 |
| 四、原材料的变迁 | 第45-46页 |
| 五、功能的变迁 | 第46-49页 |
| (一) 承载民族历史的功能变迁 | 第46-47页 |
| (二) 象征财富的功能变迁 | 第47-48页 |
| (三) 隐寓教育的功能变迁 | 第48页 |
| (四) 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功能变迁 | 第48-49页 |
| 六、价值的变迁 | 第49-50页 |
| 第五章 变迁的动因 | 第50-58页 |
| 一、成年礼的淡化 | 第50-51页 |
| 二、传承载体的丧失 | 第51-54页 |
| (一) 服饰 | 第51-52页 |
| (二) 婚育习俗 | 第52-53页 |
| (三) 节日歌舞和祭祀仪式 | 第53页 |
| (四) 神话传说 | 第53-54页 |
| 三、文化场的位移 | 第54-55页 |
| 四、闲暇生活方式的转换 | 第55-56页 |
| 五、外部环境的改变 | 第56-57页 |
| 六、外来文化的影响 | 第57-58页 |
| 第六章 土家织锦的继承与创新 | 第58-67页 |
| 一、土家织锦的价值 | 第58-60页 |
| (一) 实用价值 | 第58页 |
| (二) 审美价值 | 第58-59页 |
| (三) 经济价值 | 第59-60页 |
| 二、影响土家织锦发展的因素分析 | 第60-63页 |
| (一) 有利因素 | 第60-62页 |
| (二) 不利因素 | 第62-63页 |
| 三、走文化产业化之路:土家织锦发展的新选择 | 第63-67页 |
| (一) 走文化产业化的可行性分析 | 第63-65页 |
| (二) 土家织锦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 第65-67页 |
| 结语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