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2页 |
| ·引言 | 第15-16页 |
| ·传统流媒体技术框架 | 第16-17页 |
| ·P2P 技术 | 第17-19页 |
| ·P2P 的概念 | 第17页 |
| ·P2P 的特点 | 第17-18页 |
| ·P2P 技术的发展 | 第18-19页 |
| ·P2PSTREAM的提出 | 第19-20页 |
| ·文章的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P2PSTREAM 典型模型分析 | 第22-38页 |
| ·概述 | 第22-23页 |
| ·PEERCAST 模型 | 第23-26页 |
| ·新节点的加入 | 第24-25页 |
| ·节点的正常离开 | 第25页 |
| ·节点的非正常中断检测 | 第25-26页 |
| ·ZIG-ZAG模型 | 第26-31页 |
| ·逻辑结构:簇管理结构 | 第26-27页 |
| ·物理结构:组播树 | 第27-29页 |
| ·节点加入算法 | 第29页 |
| ·节点正常退出和异常退出 | 第29-31页 |
| ·Zigzag 中簇的分隔及合并 | 第31页 |
| ·COOPNET 模型 | 第31-32页 |
| ·SPLITSTREAM 模型 | 第32-34页 |
| ·基于网状结构的视频流媒体网络模型 | 第34-36页 |
| ·节点管理(Membership Manager) | 第35-36页 |
| ·伙伴管理(Partership Manager) | 第36页 |
| ·数据调度(Scheduler) | 第36页 |
| ·三种基干P2P 技术的视频流媒体网络模型的对比 | 第36-37页 |
| ·本章总结 | 第37-38页 |
| 第三章 SUPERPEER 模型 | 第38-57页 |
| ·概述 | 第38-39页 |
| ·SUPERSTREAM 模型 | 第39-42页 |
| ·SuperStream 需要解决的问题 | 第39-41页 |
| ·设计原则 | 第41页 |
| ·系统参数定义与一些假设 | 第41-42页 |
| ·系统基本要素 | 第42-48页 |
| ·拓扑结构 | 第42-43页 |
| ·消息机制 | 第43-44页 |
| ·数据表示 | 第44-45页 |
| ·缓存管理 | 第45-48页 |
| ·系统策略 | 第48-51页 |
| ·伙伴节点的选择 | 第49-50页 |
| ·资源发现过程 | 第50-51页 |
| ·数据调度机制 | 第51页 |
| ·超级节点 | 第51-56页 |
| ·超级节点的选择 | 第52页 |
| ·超级节点的管理功能 | 第52-55页 |
| ·NAT 穿透 | 第55-56页 |
| ·本章总结 | 第56-57页 |
| 第四章 系统设计与实现 | 第57-72页 |
| ·算法设计 | 第57-64页 |
| ·伙伴节点选择算法 | 第57-58页 |
| ·节点启动初始化算法 | 第58-60页 |
| ·SP 最优侯选伙伴集选择算法 | 第60-62页 |
| ·SP 资源列表管理算法 | 第62-63页 |
| ·SP 资源检索算法 | 第63-64页 |
| ·系统设计与实现 | 第64-71页 |
| ·ACE framework | 第64页 |
| ·DirectShow 技术 | 第64-65页 |
| ·系统框架设计 | 第65-66页 |
| ·系统管理模块 | 第66-67页 |
| ·缓存管理模块 | 第67-68页 |
| ·节点管理模块 | 第68-70页 |
| ·调度模块 | 第70页 |
| ·网络接口 | 第70-71页 |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 第五章 性能评价 | 第72-77页 |
| ·与DONET模型的比较 | 第72-73页 |
| ·仿真实验环境 | 第73页 |
| ·性能分析指标 | 第73-74页 |
| ·性能分析 | 第74-77页 |
| ·server 控制负载 | 第74-75页 |
| ·SP 控制负载 | 第75页 |
| ·SuperStream 与Donet 中端对端的延迟比较 | 第75-76页 |
| ·SuperStream 与Donet 中数据传输的绝对延迟比较 | 第76-77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7-79页 |
| ·工作总结 | 第77页 |
| ·工作展望 | 第77-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 致谢 | 第83-8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项目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