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缩略词表 | 第12-13页 |
引言 | 第13-14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4-31页 |
第一章 瓜类作物育种中的杂种优势 | 第14-17页 |
1 杂种优势的遗传学机理 | 第14页 |
2 杂种优势的度量 | 第14-15页 |
3 配合力理论在杂种优势中的应用 | 第15页 |
4 瓜类作物的杂种优势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瓜类作物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分析研究概况 | 第17-24页 |
1 瓜类作物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特性研究概况 | 第17-18页 |
·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特性研究 | 第17页 |
·主要经济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 第17-18页 |
2 丝瓜遗传育种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丝瓜经济性状的遗传特性研究 | 第18页 |
·丝瓜育种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 第18-21页 |
·丝瓜育种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存在问题 | 第19-20页 |
·展望 | 第20-21页 |
3 植物经济性状的遗传分析方法 | 第21-24页 |
·植物遗传交配设计方法 | 第21页 |
·双列杂交设计遗传分析方法 | 第21-24页 |
·Griffing分析方法 | 第22页 |
·Hayman分析方法 | 第22页 |
·Kempthorme分析方法 | 第22-23页 |
·MINQUE分析方法 | 第23-24页 |
第三章 蔬菜作物远缘杂交的研究进展 | 第24-31页 |
1 远缘杂交的定义及特点 | 第24页 |
2 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机理研究 | 第24-25页 |
·远缘杂交受精前障碍 | 第24-25页 |
·花期不遇 | 第24页 |
·雌雄性因素不亲和性 | 第24-25页 |
·远缘杂交受精后的胚胎发育 | 第25页 |
·远缘杂种的难稳性 | 第25页 |
3 远缘杂交的作用 | 第25-28页 |
·研究物种进化及亲缘关系,创制新物种 | 第25-26页 |
·创制特异的遗传育种材料,转移有益基因 | 第26-27页 |
·研究核质关系,获得核质杂种及细胞质不育系 | 第27-28页 |
4 远缘杂种的分离和鉴定 | 第28-29页 |
·远缘杂种的分离 | 第28页 |
·远缘杂种的鉴定 | 第28-29页 |
·同工酶分析技术的杂种鉴定 | 第28-29页 |
·分子标记的杂种鉴定 | 第29页 |
5 远缘杂交在蔬菜育种中的前景 | 第29-31页 |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 第31-71页 |
第一章 贮藏时间对丝瓜花粉活力影响研究 | 第31-3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2页 |
·试验材料 | 第31-32页 |
·试验方法 | 第32页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3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2-33页 |
3 讨论 | 第33-35页 |
·贮藏温度的变化对于花粉活力的影响 | 第33页 |
·贮藏时间的设定 | 第33-34页 |
·花粉活力的试验对于种间杂交亲和性的影响 | 第34-35页 |
第二章 普通丝瓜与有棱丝瓜的种间杂交亲和性研究 | 第35-4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6页 |
·试验材料 | 第35页 |
·试验方法 | 第35-36页 |
·种间杂交的亲和性指标调查方法 | 第36页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3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6-40页 |
·百粒重和有胚率的方差分析 | 第36-39页 |
·不同杂交组合的种子的发芽性状差异及杂种优势的早期表现 | 第39-40页 |
3 讨论 | 第40-41页 |
第三章 丝瓜属种间正反杂交种的差异研究 | 第41-58页 |
第一节 丝瓜属种间正反杂交种及其后代的形态育性差异比较 | 第41-5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3页 |
·试验材料 | 第41页 |
·试验方法 | 第41-43页 |
·丝瓜属种间正反杂交种 F_1及其亲本的花粉育性观察 | 第42页 |
·丝瓜属种间正反杂交种 F_1及其亲本的形态学观察 | 第42-4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3-47页 |
·正反杂交种 F_1及其亲本的花粉育性比较 | 第43-44页 |
·正反杂交种 F_1及其亲本的花粉形态显微镜观察 | 第44-46页 |
·丝瓜属正反杂交种的农艺学特征比较 | 第46-47页 |
3 讨论 | 第47-51页 |
第二节 丝瓜属种间正反杂交种 F_1的POD同工酶电泳鉴定 | 第51-5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1页 |
·试验材料 | 第51页 |
·试验方法 | 第5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1-53页 |
·取样为幼嫩叶片的POD电泳结果分析 | 第51-52页 |
·取样为根系的POD电泳结果分析 | 第52-53页 |
3 讨论 | 第53-54页 |
第三节 丝瓜属 RAPD体系的优化 | 第54-5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4-55页 |
·试验材料 | 第54页 |
·试验方法 | 第54-55页 |
·DNA提取 | 第54-55页 |
·PCR扩增体系 | 第55页 |
·RAPD产物检测 | 第5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5-57页 |
3 讨论 | 第57-58页 |
第四章 丝瓜属种间杂交的主要农艺学性状的遗传特性分析 | 第58-7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8-60页 |
·试验材料 | 第58页 |
·试验方法 | 第58-60页 |
·性状调查方法 | 第58-59页 |
·品质测定方法 | 第59页 |
·光合色素含量的测定与方法 | 第59页 |
·统计及遗传分析方法 | 第59-6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0-69页 |
·果实的棱的遗传结果分析 | 第60-61页 |
·丝瓜属主要农艺学性状的差异性分析 | 第61-62页 |
·丝瓜属主要农艺学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 | 第62-65页 |
·丝瓜属不同杂交组合的杂种优势分析 | 第62-64页 |
·丝瓜属性状的遗传力分析 | 第64-65页 |
·丝瓜属的果实品质差异性分析 | 第65-68页 |
·丝瓜属不同亲本和 F_1的果实品质的比较 | 第65-66页 |
·丝瓜属不同亲本和 F_1的果实品质的母体效应表现 | 第66页 |
·丝瓜属不同亲本和 F_1的果实品质的优势表现 | 第66-68页 |
·丝瓜属光合色素含量的差异性分析 | 第68-69页 |
·丝瓜属不同亲本和 F_1的光合色素含量的比较 | 第68页 |
·丝瓜属种间杂种的光合色素含量优势表现 | 第68-69页 |
3 讨论 | 第69-71页 |
·丝瓜主要农艺学性状的差异性分析 | 第69-70页 |
·丝瓜主要农艺学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 | 第70页 |
·丝瓜属性状的遗传力分析 | 第70页 |
·丝瓜属相关的光合色素性状和果实品质 | 第70-71页 |
全文结论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