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绪论 | 第11-13页 |
第一章 两汉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 第13-22页 |
第一节 两汉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经济及认知基础 | 第13-17页 |
一、两汉农业生产的发展 | 第13-15页 |
(一) 耕种技术的进步 | 第13-14页 |
(二) 农作物的种植情况 | 第14-15页 |
二、两汉时期农业生态认知的发展 | 第15-17页 |
(一) 对农业生态和农业生产关系的认知 | 第15-16页 |
(二) 对物种生态规律的认知 | 第16-17页 |
第二节 两汉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政治基础 | 第17-22页 |
一、生态伦理思想发展的社会政治前提 | 第17-19页 |
(一) 对农业生态环境的高度政治重视 | 第17-18页 |
(二) 保护生态环境是君主德行的体现 | 第18-19页 |
二、两汉时期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政策实践 | 第19-22页 |
(一) 生态资源保护的法令政策 | 第19-20页 |
(二) 改造农业生态条件的措施 | 第20-22页 |
第二章 两汉儒家的生态伦理观 | 第22-44页 |
第一节 天人合一——一种自然整体论的伦理视界 | 第22-31页 |
一、儒家伦理体系的整体性原则 | 第22-27页 |
(一) 个体伦理与宇宙伦理的整体贯通 | 第22-24页 |
(二) 儒家伦理整体性原则的推演 | 第24-27页 |
二、天人感应的整体模式 | 第27-31页 |
(一) “天道各以其类动” | 第27-29页 |
(二) “人副天数” | 第29-30页 |
(三) 灾异说 | 第30-31页 |
第二节 阴阳五行——对自然规律的另类探寻 | 第31-37页 |
一、阴阳之义 | 第32-33页 |
(一) “阴阳”的原初概念 | 第32页 |
(二) 董仲舒的阴阳论 | 第32-33页 |
(三) 《白虎通》对于阴阳概念的发展 | 第33页 |
二、五行论 | 第33-37页 |
(一) 五行的生态次序 | 第34-35页 |
(二) 五行相克与生态异常现象的关联 | 第35-36页 |
(三) 五行顺逆与生态和谐的关联 | 第36-37页 |
第三节 象天之道以成德——自然万物与道德教化之间的关系 | 第37-44页 |
一、自然的道德属性 | 第38-41页 |
(一) 自然是否具有道德意义——东西方伦理的两种思维路径 | 第38-39页 |
(二) 自然崇拜与道德教化之间的关系 | 第39-41页 |
二、儒家的法象思维:效法自然秩序而建立道德秩序 | 第41-44页 |
(一) 法象思维的源与流 | 第41-42页 |
(二) 宇宙秩序即道德秩序 | 第42-44页 |
第三章 两汉儒家的生态道德规范 | 第44-60页 |
第一节 “仁民而爱物”:对生态资源的关爱与保护 | 第44-49页 |
一、儒家“仁民爱物”的生态意识 | 第44-46页 |
(一) “仁爱之心”与“不忍之心” | 第44-45页 |
(二) “鸟兽昆虫莫不爱” | 第45-46页 |
二、基于“仁爱之心”的生态保护规范 | 第46-48页 |
(一) 对于动植物资源的保护 | 第46-47页 |
(二) 对于整体生态系统的保护 | 第47-48页 |
三、儒家生态保护思想的现实意义 | 第48-49页 |
第二节 以正为时——遵循生态规律的礼制规范 | 第49-55页 |
一、儒家对“时”的体认 | 第49-50页 |
(一) “时”的概念 | 第49页 |
(二) “时”的测定 | 第49-50页 |
二、两汉儒家的时令规范体系 | 第50-55页 |
(一) 《礼记·月令》确立的生态道德规范 | 第50-51页 |
(二) 禁忌习惯——“时禁” | 第51-55页 |
第三节 “去淫侈之俗,行节俭之术”:提倡节俭养德的生活观 | 第55-60页 |
一、儒家思想源流中的节俭观 | 第55-57页 |
(一) 崇尚节俭的传统 | 第55-56页 |
(二) 对于物欲的内在超越性 | 第56-57页 |
二、两汉儒者的节约意识 | 第57-59页 |
(一) 陆贾与刘向:君主应当“俭以养德” | 第57页 |
(二) 贾谊:节俭之于道德教化的重要性 | 第57-58页 |
(三) 《盐铁论》:节俭是上古圣人的美德 | 第58-59页 |
三、力行节俭的生态意义 | 第59-60页 |
第四章 对两汉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评价 | 第60-74页 |
第一节 两汉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特点 | 第60-67页 |
一、体现了农耕社会的伦理自觉意识 | 第60-62页 |
(一) 农业文明时代的生态观念 | 第60-61页 |
(二) 农耕社会的伦理需求 | 第61-62页 |
二、具有将生态保护纳入伦理思考中的伦理整体意识 | 第62-64页 |
(一)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是儒家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62-63页 |
(二) 对生态环境的“有为”态度是儒者的性格特征 | 第63-64页 |
三、强调人类获取自然资源的合理性限度 | 第64-65页 |
(一) 对“杀生”的态度 | 第64-65页 |
(二) 主张以合理的方式获取自然资源 | 第65页 |
四、将生态伦理政治化和神学化 | 第65-67页 |
(一) 儒家生态伦理的政治化 | 第65-66页 |
(二) 儒家生态伦理的神学化 | 第66-67页 |
第二节 两汉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性 | 第67-74页 |
一、两汉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积极意义 | 第68-71页 |
(一) 适应于当时的社会生态条件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 第68-69页 |
(二) 对于后世儒家的伦理思想产生了较大影响 | 第69-71页 |
(三) 对于当代生态伦理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第71页 |
二、两汉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 第71-74页 |
(一) 生态观念缺乏理性认识基础 | 第72页 |
(二) 生态规律与社会道德规律的错误同构 | 第72-73页 |
(三) 人与自然的关系与封建人伦关系的异质混同 | 第73-74页 |
结语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
后记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