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纤维素酶体系 | 第11-12页 |
·纤维素酶分子结构及作用机理 | 第12-13页 |
·纤维素酶对纤维素分子的吸附作用 | 第12页 |
·纤维素酶中单个组分的作用机制 | 第12页 |
·天然纤维素的微生物降解理论 | 第12-13页 |
·纤维素酶的协同降解作用 | 第13页 |
·纤维素酶的酶活测定 | 第13-16页 |
·内切型β-1-4-葡聚糖酶(CMC酶)活力的测定方法 | 第14页 |
·纤维二糖酶(CBH)活力的测定方法 | 第14页 |
·滤纸酶活(FPA)活力的测定方法 | 第14页 |
·产纤维素酶的微生物 | 第14-16页 |
·国内外产纤维素酶放线菌的研究 | 第16-17页 |
·纤维素酶菌种的诱变选育 | 第17-18页 |
·常规理化诱变技术育种 | 第17页 |
·基因克隆技术育种 | 第17-18页 |
·细胞融合技术育种 | 第18页 |
·碱性纤维素酶的研究近况 | 第18-19页 |
·碱性纤维素酶的特点 | 第18页 |
·碱性纤维素酶的去污机理 | 第18-19页 |
·纤维素酶的应用 | 第19-21页 |
·纤维素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 第19页 |
·纤维素酶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 | 第19-20页 |
·纤维素酶在在饲料工业中的应用 | 第20页 |
·在纺织业中的应用 | 第20页 |
·在能源方面的应用 | 第20-21页 |
·纤维素酶的研究展望 | 第21-22页 |
·碱性纤维素酶的研究 | 第21页 |
·放线菌纤维素酶的研究 | 第21页 |
·混菌发酵生产纤维素酶 | 第21-22页 |
·纤维素酶的作用机制 | 第22页 |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 | 第22-23页 |
第2章 产纤维素酶菌株的筛选和鉴定 | 第23-3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3-26页 |
·材料 | 第23-24页 |
·方法 | 第24-26页 |
·DNS试剂的配制方法 | 第24-25页 |
·纤维素酶生产菌的筛选 | 第25页 |
·纤维素酶活力测定 | 第25页 |
·菌株鉴定方法 | 第25-2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6-31页 |
·筛选结果 | 第26-27页 |
·鉴定结果 | 第27-31页 |
·NC-1,NC-2,NC-4,NC-6的鉴定结果 | 第27-28页 |
·NC-3,NC-5,NC-9的鉴定结果 | 第28-29页 |
·NC-7,NC-8的鉴定结果 | 第29-31页 |
·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产纤维素酶菌株的诱变 | 第32-4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2-35页 |
·材料 | 第32-33页 |
·方法 | 第33-35页 |
·筛选路线 | 第33-34页 |
·纤维素酶生产菌的诱变方法 | 第34页 |
·筛选方法 | 第34-3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5-43页 |
·诱变结果 | 第35-42页 |
·枝孢菌NC-5的诱变结果 | 第35-37页 |
·青霉菌NC-2的诱变结果 | 第37-39页 |
·生二素链霉菌NC-7的诱变结果 | 第39-42页 |
·遗传稳定性试验 | 第42-43页 |
·枝孢菌突变株L-5的遗传稳定性试验 | 第42页 |
·青霉菌突变株L-2的遗传稳定性试验 | 第42-43页 |
·生二素链霉菌的遗传稳定性试验 | 第43页 |
·小结 | 第43-45页 |
第4章 生二素链霉菌P303发酵产纤维素酶条件的研究 | 第45-5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5-49页 |
·材料 | 第45-46页 |
·方法 | 第46-49页 |
·DNS试剂的配制方法 | 第46页 |
·培养基组成对纤维素酶系酶活力的影响 | 第46-47页 |
·培养条件对纤维素酶系酶活力的影响 | 第47-48页 |
·生二素链霉菌P330纤维素酶不同酶系酶活比较 | 第48页 |
·测定方法 | 第48-4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9-56页 |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测定结果 | 第49页 |
·培养基组成对纤维素酶系酶活力的影响 | 第49-52页 |
·不同碳源对产酶的影响 | 第49-50页 |
·碳源添加量对产酶的影响 | 第50-51页 |
·不同氮源对产酶的影响 | 第51页 |
·混合氮源对产酶的影响 | 第51-52页 |
·培养条件对纤维素酶系酶活力的影响 | 第52-55页 |
·接种量对产酶的影响 | 第52-53页 |
·培养基起始pH对产酶的影响 | 第53页 |
·培养温度对产酶的影响 | 第53-54页 |
·培养时间对产酶的影响 | 第54页 |
·装液量对产酶的影响 | 第54-55页 |
·生二素链霉菌纤维素酶不同酶系组成的酶活比较 | 第55-56页 |
·小结 | 第56-57页 |
第5章 生二素链霉菌P303的纤维素酶酶学性质研究 | 第57-6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7-59页 |
·材料 | 第57-58页 |
·方法 | 第58-59页 |
·纤维素酶最适酶促反应条件的研究 | 第58-59页 |
·金属离子对纤维素酶酶活的影响 | 第59页 |
·纤维素酶稳定性研究 | 第5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9-64页 |
·纤维素酶最适酶促反应条件的研究 | 第59-62页 |
·最适酶促测定波长 | 第59-60页 |
·最适酶促反应温度 | 第60-61页 |
·最适宜酶促反应pH | 第61页 |
·最适宜酶促反应时间 | 第61-62页 |
·金属离子对纤维素酶酶活的影响 | 第62-63页 |
·纤维素酶稳定性研究 | 第63-64页 |
·温度对纤维素酶酶活稳定性的影响 | 第63页 |
·pH对纤维素酶酶活稳定性影响 | 第63-64页 |
·小结 | 第64-66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9页 |
·产纤维素酶菌株的鉴定 | 第66页 |
·产纤维素酶菌株的诱变 | 第66页 |
·生二素链霉菌P330菌株的发酵产纤维素酶条件 | 第66-67页 |
·生二素链霉菌P330菌株纤维素酶的酶学性质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5页 |
缩略语表 | 第75-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