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引言 | 第9-11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1-29页 |
| ·生物膜技术 | 第11-16页 |
| ·生物膜的形成 | 第11-12页 |
| ·生物膜的传质理论及数学模型 | 第12-15页 |
| ·生物膜法污水处理机理 | 第15-16页 |
| ·生物膜技术的应用 | 第16页 |
| ·生物膜反应器简介 | 第16-25页 |
| ·传统生物膜反应器 | 第17-19页 |
| ·新型生物膜反应器 | 第19-23页 |
| ·气升式环流反应器(ALB) | 第23-25页 |
| ·生物膜技术的数值模拟 | 第25-28页 |
| ·计算流体力学简介 | 第25-26页 |
| ·数值模拟在气升式环流反应器中的研究进展 | 第26-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2 生物膜传质的二维数值模拟 | 第29-40页 |
| ·CFD软件Fluent简介 | 第29-30页 |
| ·生物膜传质的二维数学模型 | 第30-36页 |
| ·生物膜结构描述 | 第30-31页 |
| ·数学模型 | 第31-32页 |
| ·模型参数 | 第32-34页 |
| ·边界条件 | 第34页 |
| ·网格划分 | 第34-36页 |
| ·生物膜传质的二维数值模拟的结果与讨论 | 第36-39页 |
| ·几个特征比率的定义 | 第36-37页 |
| ·边界层影响 | 第37-38页 |
| ·生物膜空间结构对传质的影响 | 第38页 |
| ·Re数对传质的影响 | 第38-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3 内环流生物膜反应器内生物膜传质实验 | 第40-56页 |
| ·实验流程 | 第40-41页 |
| ·实验装置 | 第41-42页 |
| ·装置结构 | 第41页 |
| ·生物膜填料 | 第41-42页 |
| ·实验仪器 | 第42页 |
| ·实验材料 | 第42-44页 |
| ·活性污泥 | 第42-43页 |
| ·人工合成废水 | 第43-44页 |
| ·实验试剂 | 第44页 |
| ·实验参数 | 第44-47页 |
| ·化学需氧量(COD) | 第44页 |
| ·水力停留时间(HRT) | 第44-45页 |
| ·污泥沉降比(SV) | 第45页 |
| ·温度 | 第45页 |
| ·pH值 | 第45-46页 |
| ·进水底物浓度 | 第46页 |
| ·曝气量 | 第46页 |
| ·废水采样 | 第46-47页 |
| ·实验步骤 | 第47-55页 |
| ·污泥培养驯化阶段 | 第47-49页 |
| ·反应器挂膜阶段 | 第49-51页 |
| ·初期运行阶段 | 第51-52页 |
| ·连续运行阶段 | 第52-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4 内环流生物膜反应器内生物膜传质的数值模拟 | 第56-74页 |
| ·内环流生物膜反应器内生物膜传质的数学模型 | 第56-64页 |
| ·内环流生物膜反应器模型结构描述 | 第56-58页 |
| ·数学模型 | 第58-59页 |
| ·氧传质的模型参数 | 第59-62页 |
| ·COD降解的模型参数 | 第62-64页 |
| ·边界条件 | 第64页 |
| ·网格划分 | 第64页 |
| ·内环流生物膜反应器内氧传质的模拟 | 第64-68页 |
| ·曝气量对氧浓度分布的影响 | 第65页 |
| ·出口溶解氧的模拟 | 第65-67页 |
| ·生物膜内氧的分布 | 第67-68页 |
| ·内环流生物膜反应器内COD降解的模拟 | 第68-73页 |
| ·内桶入口处的COD值 | 第68页 |
| ·传质状态分析 | 第68-70页 |
| ·模拟值与实验值的比较 | 第70-72页 |
| ·底物消耗速率 | 第72-73页 |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 结论 | 第74-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 附录A 计算生物膜表面形状的样条插值主程序 | 第78-79页 |
| 附录B UDF计算Sherwood数计算源程序 | 第79-82页 |
| 附录C InoLab Level 3多功能水质分析仪性能参数 | 第82-83页 |
| 附录D COD微波密封消解法原理及测试步骤 | 第83-84页 |
| 附录E 非线性最小二乘法的流程图 | 第84-8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85-86页 |
| 致谢 | 第86-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