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25页 |
·污泥的处理处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1-13页 |
·微生物絮凝剂及其研究概况 | 第13-22页 |
·微生物絮凝剂的发展概况 | 第13-15页 |
·微生物絮凝剂絮凝机理的研究 | 第15-17页 |
·微生物絮凝剂的开发应用现状 | 第17-21页 |
·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 第21-22页 |
·超声波对细菌的作用 | 第22-23页 |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课题的提出 | 第23页 |
·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5-29页 |
·污泥来源 | 第25页 |
·污泥常规成分分析 | 第25页 |
·絮凝剂JT06制备方法 | 第25页 |
·细胞破碎率测定方法 | 第25页 |
·絮凝率测定方法 | 第25-26页 |
·絮凝剂JT06的组成、结构分析 | 第26-27页 |
·絮凝剂JT06组成的定性鉴定 | 第26页 |
·絮凝剂JT06组成的定量测定 | 第26-27页 |
·光谱分析 | 第27页 |
·絮凝实验方法 | 第27-29页 |
·高岭土悬浮液絮凝实验方法 | 第27页 |
·土壤悬浮液絮凝实验方法 | 第27页 |
·活性炭悬浮液絮凝实验方法 | 第27页 |
·模拟染料配水絮凝实验方法 | 第27-28页 |
·棉浆废液和鱼粉废水絮凝实验方法 | 第28页 |
·含铬溶液絮凝实验方法 | 第28-29页 |
3 微生物絮凝剂制备条件考察与优化 | 第29-41页 |
·脱水污泥常规成分分析 | 第29页 |
·微生物絮凝剂分布 | 第29-30页 |
·细胞破碎条件优化 | 第30-37页 |
·不同破碎方式对破碎效果的影响 | 第30-31页 |
·污泥悬液体系对破碎效果的影响 | 第31页 |
·污泥悬液质量浓度对破碎效果的影响 | 第31页 |
·污泥悬液pH值对破碎效果的影响 | 第31-33页 |
·污泥悬液体积对破碎效果的影响 | 第33-35页 |
·超声波辐射时间对破碎效果的影响 | 第35-36页 |
·不同脉冲方式对破碎效果的影响 | 第36-37页 |
·絮凝剂JT06提取纯化条件考察与优化 | 第37-40页 |
·离心条件 | 第38页 |
·有机溶剂沉淀条件 | 第38页 |
·洗涤沉淀 | 第38-39页 |
·干燥条件 | 第39-40页 |
·提取前后絮凝效果比较 | 第40页 |
·小结 | 第40-41页 |
4 微生物絮凝剂性质研究 | 第41-46页 |
·粗絮凝液稳定性 | 第41-43页 |
·粗絮凝液储存稳定性 | 第41页 |
·粗絮凝液热稳定性 | 第41-42页 |
·粗絮凝液pH稳定性 | 第42-43页 |
·絮凝剂JT06的外观、溶解性测定 | 第43页 |
·絮凝剂JT06初步组成分析 | 第43-46页 |
·絮凝活性物质的初步判断 | 第43-44页 |
·糖、蛋白质、核酸含量分析 | 第44页 |
·光谱分析 | 第44-46页 |
·小结 | 第46页 |
5 微生物絮凝剂应用实验研究 | 第46-61页 |
·粗絮凝液对高岭土悬浮液的絮凝净化实验 | 第47-56页 |
·加药顺序对微生物絮凝剂絮凝效果的影响 | 第47页 |
·pH值对微生物絮凝剂絮凝效果的影响 | 第47-51页 |
·絮凝剂投加量对微生物絮凝剂絮凝效果的影响 | 第51-52页 |
·金属离子对微生物絮凝剂絮凝效果的影响 | 第52-54页 |
·搅拌速度对微生物絮凝剂絮凝效果的影响 | 第54-56页 |
·絮凝剂JT06与其它常用絮凝剂效果比较 | 第56页 |
·絮凝剂JT06与高岭土颗粒之间结合键检验 | 第56页 |
·絮凝剂JT06对水中六价铬的絮凝净化实验 | 第56-59页 |
·pH对Cr(VI)去除的影响 | 第56-57页 |
·絮凝剂投加量对Cr(VI)去除的影响 | 第57页 |
·絮凝时间对Cr(VI)去除的影响 | 第57-59页 |
·絮凝体系的初始Cr(VI)浓度对Cr(VI)去除的影响 | 第59页 |
·絮凝剂JT06对其他废水的絮凝性能 | 第59-60页 |
·小结 | 第60-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