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姆“爱”的伦理关系建构--正“爱”之名,疗社会之疾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前言 | 第7-9页 |
第一章 弗洛姆理论源流简述 | 第9-16页 |
一、生平与巴霍芬母权思想 | 第9页 |
二、法兰克福学派及其批判方式 | 第9-10页 |
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 第10-12页 |
(一)无意识理论 | 第11页 |
(二)人格结构理论 | 第11-12页 |
(三)性格理论 | 第12页 |
四、马克思人道主义 | 第12-14页 |
(一)关于人的本质 | 第13页 |
(二)人的需要理论 | 第13-14页 |
(三)异化理论 | 第14页 |
(四)人的自由问题 | 第14页 |
五、禅宗 | 第14-16页 |
第二章 人性对爱的呼唤 | 第16-29页 |
一、人性论 | 第16-21页 |
(一)人生存的原初状态——“生存两歧” | 第16-18页 |
(二)“生存两歧”衍生出的独特需要 | 第18-21页 |
二、爱是什么? | 第21-23页 |
三、爱的本质及其要素 | 第23-24页 |
四、性格特征与爱 | 第24-27页 |
(一)非生产性指向与爱 | 第24-26页 |
(二)自发创造性指向与爱 | 第26-27页 |
五、爱是一门实践艺术 | 第27-29页 |
第三章 以“爱”为线,重塑伦理之网 | 第29-45页 |
一、社会性格及病态社会 | 第29-35页 |
(一)社会性格的推动作用 | 第29-30页 |
(二)病态社会与病态的人 | 第30-35页 |
二、以“爱”罗织伦理之网 | 第35-41页 |
(一)以了解为基 | 第35-37页 |
(二)以尊重为墙 | 第37-38页 |
(三)以关心为脊 | 第38-40页 |
(四)以责任为柱 | 第40-41页 |
三、“爱”的思想的积极引导作用 | 第41-43页 |
四、弗洛姆伦理思想中“爱”的局限性 | 第43-45页 |
第四章 结语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