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4页 | 
| ABSTRACT | 第14-19页 | 
| 前言 | 第19-30页 | 
| 1.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30页 | 
| ·小麦籽粒淀粉的组成及结构 | 第20-21页 | 
| ·小麦胚乳中的淀粉粒 | 第21-23页 | 
| ·小麦籽粒淀粉的生物合成 | 第23-25页 | 
| ·小麦籽粒淀粉的组成、结构与品质的关系 | 第25-26页 | 
| ·环境条件对淀粉理化特性的影响 | 第26-27页 | 
| ·品种和环境条件对籽粒淀粉形成的影响 | 第27-30页 | 
| 第一章 不同品质类型小麦籽粒淀粉粒度分布特征 | 第30-45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2页 | 
| ·供试材料 | 第30页 | 
| ·试验设计 | 第30-32页 | 
| ·取样方法 | 第32页 | 
| ·淀粉粒提取及测定方法 | 第32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2-45页 | 
| ·不同品质类型小麦籽粒淀粉粒度分布特征 | 第32-37页 | 
| ·小麦胚乳淀粉粒的积累动态 | 第37-41页 | 
| ·小麦强、弱势籽粒淀粉粒度的分布 | 第41-45页 | 
| 第二章 不同品质类型小麦籽粒淀粉积累动态及其相关酶活性的变化 | 第45-60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5-46页 | 
| ·试验材料与设计 | 第45页 | 
| ·取样方法 | 第45页 | 
|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45-46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6-60页 | 
| ·不同品质类型小麦籽粒淀粉含量的变化动态 | 第46-50页 | 
| ·不同品质类型小麦可溶性总糖、蔗糖含量的变化动态 | 第50-52页 | 
| ·淀粉形成的酶学机制 | 第52-57页 | 
| ·不同品质类型小麦籽粒激素含量的变化 | 第57-60页 | 
| 第三章 不同穗型小麦籽粒淀粉积累动态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 | 第60-77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0-61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1-77页 | 
| ·不同穗型小麦籽粒淀粉积累动态 | 第61-66页 | 
| ·不同穗型小麦可溶性总糖、蔗糖含量的变化动态 | 第66-69页 | 
| ·淀粉形成的酶学机制 | 第69-73页 | 
| ·不同穗型小麦籽粒激素含量的变化 | 第73-77页 | 
| 第四章 不同类型小麦籽粒淀粉与加工品质的关系 | 第77-84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7-78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8-84页 | 
| ·面粉品质特性 | 第78-80页 | 
| ·面条加工品质 | 第80-81页 | 
| ·小麦面粉理化特性与面条品质性状的相关性 | 第81-82页 | 
| ·小麦面粉糊化特性与面条品质性状的相关性 | 第82页 | 
| ·质构仪 TPA 指标与面粉理化特性的关系 | 第82-83页 | 
| ·质构仪 TPA 指标与面条感观评价的关系 | 第83-84页 | 
| 第五章 外源激素对小麦籽粒淀粉积累的影响 | 第84-104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4-85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5-104页 | 
| ·小麦胚乳细胞增殖动态 | 第85-88页 | 
| ·小麦胚乳细胞增殖速率的变化 | 第88-89页 | 
| ·小麦籽粒淀粉积累量的变化 | 第89-91页 | 
| ·小麦产量性状和淀粉含量的变化 | 第91-93页 | 
| ·小麦蔗糖含量的变化动态 | 第93-97页 | 
| ·淀粉形成的酶学机制 | 第97-100页 | 
| ·旗叶抗衰老酶活性与膜质过氧化作用 | 第100-104页 | 
|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 第104-113页 | 
| 1. 小麦籽粒淀粉的粒度分布 | 第104-106页 | 
| 2. 不同穗型小麦淀粉积累的生理差异 | 第106-107页 | 
| 3. 水分供缺对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第107页 | 
| 4. 外源激素对小麦胚乳细胞和淀粉合成的影响 | 第107-108页 | 
| 5. 蔗糖代谢与同化物供应 | 第108-109页 | 
| 6. 不同类型小麦籽粒内源激素水平的变化 | 第109-110页 | 
| 7. 小麦淀粉理化特性与面条品质的关系 | 第110-113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13-126页 | 
| 致谢 | 第126-12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