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海洋贝类多倍体育种研究进展 | 第15-44页 |
一 贝类多倍体育种研究概况 | 第16-22页 |
二 贝类多倍体育种研究方法及其形成机理 | 第22-28页 |
三 贝类多倍体诱导的影响因素 | 第28-29页 |
四 贝类多倍体的生长与发育 | 第29-32页 |
五 贝类多倍体的倍性鉴定 | 第32-35页 |
六 常用的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贝类多倍体育种中的应用 | 第35-41页 |
七 贝类多倍体育种存在的问题及其前景展望 | 第41-42页 |
八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42-44页 |
第二章 长牡蛎精子诱导栉孔扇贝异精雌核发育四倍体及后代细胞遗传学研究 | 第44-64页 |
第一节 长牡蛎精子诱导栉孔扇贝异精雌核发育四倍体的初步研究 | 第45-52页 |
0 引言 | 第4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5-47页 |
2 结果 | 第47-49页 |
3 讨论 | 第49-52页 |
第二节 栉孔扇贝异精雌核发育四倍体早期胚胎核行为的细胞学荧光显微观察 | 第52-58页 |
0 引言 | 第5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2-53页 |
2 结果 | 第53-56页 |
3 讨论 | 第56-58页 |
第三节 6-DMAP 诱导栉孔扇贝异精雌核发育四倍体的细胞学观察 | 第58-64页 |
0 引言 | 第5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8-59页 |
2 结果 | 第59-61页 |
3 讨论 | 第61-64页 |
第三章 栉孔扇贝(♀)×虾夷扇贝(♂)异源四倍体的诱导及其后代细胞遗传学研究 | 第64-119页 |
第一节 扇贝异源四倍体诱导的初步研究 | 第66-76页 |
0 引言 | 第6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6-68页 |
2 结果 | 第68-73页 |
3 讨论 | 第73-76页 |
第二节 6-DMAP 抑制栉孔扇贝(♀)×虾夷扇贝(♂)受精卵第一极体释放后染色体的分离状况 | 第76-84页 |
0 引言 | 第7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6-77页 |
2 结果 | 第77-81页 |
3 讨论 | 第81-84页 |
第三节 6-DMAP 抑制栉孔扇贝(♀)×虾夷扇贝(♂)受精卵第一极体排出的细胞学荧光显微观察 | 第84-93页 |
0 引言 | 第8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4-85页 |
2 结果 | 第85-90页 |
3 讨论 | 第90-93页 |
第四节 6-DMAP 抑制栉孔扇贝(♀)×虾夷扇贝(♂)受精卵第一极体排出的免疫荧光显微观察 | 第93-103页 |
0 引言 | 第93-9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4-95页 |
2 结果 | 第95-100页 |
3 讨论 | 第100-103页 |
第五节 扇贝异源四倍体诱导后代遗传学构成的 GISH 分析 | 第103-113页 |
0 引言 | 第103-10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4-107页 |
2 结果 | 第107-111页 |
3 讨论 | 第111-113页 |
第六节 扇贝异源四倍体诱导后代倍性构成的变化趋势 | 第113-119页 |
0 引言 | 第11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13-114页 |
2 结果 | 第114-117页 |
3 讨论 | 第117-119页 |
总结 | 第119-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37页 |
博士论文工作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37-138页 |
致谢 | 第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