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分子物理学、原子物理学论文--分子物理学论文

~(87)Rb-~(40)K玻色费米混和气体磁光阱的实验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9页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和量子简并费米气体第13-18页
     ·玻色子与费米子第13-14页
     ·简单的冷原子图像第14-16页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EC)第16-17页
     ·量子简并费米气体(DFG)第17-18页
     ·玻色费米混合气体(BFM)第18页
   ·简并费米气体实验方案的选择第18-21页
     ·费米子冷却方案第19页
     ·为什么使用玻色子与费米子同时冷却第19-20页
     ·为什么选择~(87)Rb和~(40)K第20-21页
   ·费米气体相关的实验研究第21-26页
     ·Feshbach共振第21-23页
     ·超冷分子和费米凝聚第23-24页
     ·BCS—BEC交叉区域的研究第24-25页
     ·光学晶格中的费米子第25-26页
   ·冷原子前沿简介第26-28页
   ·本文的主要工作第28-29页
第二章 费米气体实验的相关理论第29-48页
   ·~(40)K和~(87)Rb原子的性质第29-37页
     ·原子的精细结构第30-31页
     ·原子的超精细结构第31-33页
     ·原子超精细结构的塞曼效应第33-35页
     ·~(40)K和~(87)Rb原子的饱和蒸汽压第35-37页
     ·~(40)K和~(87)Rb原子的碰撞性质第37页
   ·原子的激光冷却与俘获第37-43页
     ·光场对原子的作用力第38-39页
     ·多普勒冷却极限第39-41页
     ·磁光阱第41-43页
   ·磁阱第43-45页
     ·Ioffe-Pritchard阱(IP阱)第43-44页
     ·QUIC阱第44-45页
   ·蒸发冷却第45-48页
第三章 ~(40)K和~(87)Rb原子冷却的实验装置第48-80页
   ·~(40)K和~(87)Rb原子冷却的半导体激光系统第48-58页
     ·半导体激光器特性简介第49-50页
     ·外腔光栅反馈半导体激光器第50-52页
     ·低温下宽范围外腔光栅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器第52-56页
     ·注入锁定激光器第56-57页
     ·半导体激光放大器的研制第57-58页
   ·半导体激光器的稳频第58-62页
     ·饱和吸收光谱简介第59-60页
     ·饱和吸收光谱中的交叉吸收峰第60页
     ·调制转移光谱技术第60页
     ·饱和吸收技术稳频第60-62页
   ·钾源的制备第62-70页
     ·实验中原子源的产生方式第62页
     ·释放剂工作原理第62-63页
     ·~(40)K释放剂反应样舟的制作第63-65页
     ·样舟温度与通过电流关系的测试第65-66页
     ·反应混合物的制备与样舟装载第66-67页
     ·普通氯化钾进行的实验第67-68页
     ·~(40)K含量为6.2%的氯化钾制作的钾原子释放剂第68-70页
   ·真空系统的构建第70-74页
     ·真空系统的结构第70-72页
     ·真空系统的装配过程第72页
     ·真空系统的抽气过程第72-74页
   ·实验中常用器件的使用第74-80页
     ·声光调制器(AOM)第74-76页
     ·光纤的调节第76-77页
     ·探测器第77-79页
     ·稳频中的比例积分(PI)电路第79-80页
第四章 ~(40)K和~(87)Rb双原子气室磁光阱的实验实现第80-100页
   ·双原子气室磁光阱光路总图第80-90页
     ·双原子磁光阱激光器系统第80-82页
     ·~(87)Rb和~(40)K的冷却光和再抽运光第82-83页
     ·主激光器的频率稳定与冷却光和再抽运光的频率设置第83-86页
     ·注入锁定激光器的实现第86-87页
     ·半导体激光放大器的调节第87-89页
     ·气室磁光阱光路示意图第89-90页
   ·磁光阱梯度磁场第90-92页
   ·气室磁光阱装载第92-97页
     ·磁光阱装载的简单理论第92-94页
     ·~(87)Rb—~(40)K玻色费米混和气体磁光阱的实验实现第94-96页
     ·磁光阱中冷原子数与各相关参数的关系第96-97页
   ·冷原子参数的测量第97-100页
     ·荧光收集法第97-98页
     ·吸收法第98-100页
第五章 简并费米气体实验进展第100-105页
   ·冷原子的转移第100-101页
   ·第二级MOT冷却与俘获第101-102页
   ·QUIC阱的设计与制作第102-103页
   ·计算机程序控制的调试第103-105页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105-107页
参考文献第107-119页
博士研究生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第119-120页
致谢第120-121页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第121-122页

论文共12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油菜花粉超临界CO2萃取工艺优化及萃取物活性研究
下一篇:黄姑鱼和鮸鱼的形态学特征及黄姑鱼群体的遗传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