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临床研究 | 第9-19页 |
一、病例选择 | 第9-11页 |
(一) 西医诊断标准 | 第9-10页 |
(二) 溃疡性结肠炎脾肾阳虚证中医诊断标准 | 第10-11页 |
(三) 试验病例标准 | 第11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1-14页 |
(一) 病例来源 | 第11页 |
(二) 病例分组 | 第11页 |
(三) 治疗方法 | 第11-12页 |
(四) 观察指标 | 第12页 |
(五) 观察方法 | 第12页 |
(六) 疗效判定标准 | 第12-14页 |
(七) 统计方法 | 第14页 |
三、临床资料分析 | 第14-16页 |
(一) 两组病例性别、年龄、病程比较(见表1) | 第14页 |
(二) 两组病例主要症状体征比较(见表2) | 第14-15页 |
(三) 两组病例肠镜检查情况比较(见表3) | 第15页 |
(四) 两组病例病理检查情况比较(见表4) | 第15-16页 |
四、治疗结果 | 第16-19页 |
(一) 两组病例临床总疗效比较(见表5) | 第16页 |
(二) 两组病例中医症候疗效比较(见表6) | 第16页 |
(三) 两组病例主要症状、体征疗效比较(见表7 及表8) | 第16-17页 |
(四) 两组病例肠镜疗效比较(见表9) | 第17页 |
(五) 两组病例病理疗效比较(见表10) | 第17-18页 |
(六) 随访结果 | 第18页 |
(七) 不良反应 | 第18-19页 |
讨论 | 第19-29页 |
一、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第19-21页 |
(一) 病因与发病机制 | 第19-20页 |
(二) 治疗 | 第20-21页 |
二、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第21-22页 |
(一) 病因病机 | 第21页 |
(二) 治疗 | 第21-22页 |
三、导师的经验 | 第22-23页 |
四、健脾温肾方方义分析 | 第23-24页 |
五、健脾温肾方的现代药理研究 | 第24-27页 |
(一) 党参 | 第24页 |
(二) 补骨脂 | 第24页 |
(三) 炒白术 | 第24-25页 |
(四) 炮姜 | 第25页 |
(五) 肉豆蔻 | 第25页 |
(六) 吴茱萸 | 第25-26页 |
(七) 诃子 | 第26页 |
(八) 防风 | 第26页 |
(九) 甘草 | 第26-27页 |
六、疗效结果分析 | 第27页 |
七、健脾温肾方的作用机制探讨 | 第27-29页 |
(一) 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 第27页 |
(二) 调节胃肠运动 | 第27页 |
(三) 抗炎、促进溃疡愈合 | 第27-28页 |
(四) 抑菌作用 | 第28页 |
(五) 抗氧化,清除自由基 | 第28页 |
(六) 改善全身症状 | 第28-29页 |
结语 | 第29-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4页 |
综述 | 第34-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详细摘要 | 第42-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