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民事诉讼审前争点整理程序的构建
ABSTRACT | 第1-13页 |
引言 | 第13-15页 |
一、审前争点整理程序的基本理论 | 第15-23页 |
(一) 争点的内涵外延以及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 第15-20页 |
1.争点的内涵 | 第15页 |
2.争点的外延 | 第15-18页 |
3.争点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 第18-20页 |
(二) 争点整理程序的涵义 | 第20-21页 |
(三) 审前争点整理程序与相关制度的关系 | 第21-23页 |
1.审前争点整理程序与证据交换制度的关系 | 第21-22页 |
2.审前争点整理程序与举证时限制度的关系 | 第22-23页 |
二、构建审前争点整理程序的法理依据和现实意义 | 第23-28页 |
(一) 构建审前争点整理程序的法理依据 | 第23-25页 |
1.集中审理主义 | 第23-24页 |
2.协同主义 | 第24-25页 |
(二) 构建审前争点整理程序的现实意义 | 第25-28页 |
1.案例实证分析 | 第25-26页 |
2.实践考察分析 | 第26-28页 |
三、审前争点整理程序的考察比较 | 第28-47页 |
(一) 美国审前争点整理程序的考察 | 第28-32页 |
1.诉答程序 | 第28-29页 |
2.证据开示 | 第29-30页 |
3.审前会议 | 第30-32页 |
4.美国审前争点整理程序的特点 | 第32页 |
(二) 法国的审前争点整理程序的考察 | 第32-36页 |
1.审前争点整理程序的历史沿革 | 第32-33页 |
2.审前争点整理程序的内容 | 第33页 |
3.审前争点整理程序的方式 | 第33-35页 |
4.审前争点整理程序的特点 | 第35-36页 |
(三) 德国审前争点整理程序的考察 | 第36-37页 |
1.审前争点整理程序的历史沿革 | 第36-37页 |
2.审前争点整理程序的方式 | 第37页 |
3.审前争点整理程序的特点 | 第37页 |
(四) 日本审前争点整理程序的考察 | 第37-40页 |
1.审前争点整理程序的历史沿革 | 第37-38页 |
2.审前争点整理程序的方式 | 第38-39页 |
3.审前争点整理的效力 | 第39-40页 |
(五) 我国台湾地区的审前争点整理程序 | 第40-43页 |
1.审前争点整理程序的方式 | 第40-43页 |
2.审前争点整理的效力 | 第43页 |
(六) 审前争点整理程序比较研究 | 第43-47页 |
1.共同之处 | 第43-45页 |
2.不同之处 | 第45-47页 |
四、我国现行法律和实践运行状况的评析 | 第47-52页 |
(一) 我国现行法律中关于审前争点整理程序的评析 | 第47-50页 |
1.《民事诉讼法》关于审前准备阶段规定的评析 | 第47页 |
2.相关司法解释中关于审前准备阶段规定的评析 | 第47-50页 |
(二) 对实践运行状况的分析 | 第50-52页 |
五、构建审前争点整理程序的具体构想 | 第52-62页 |
(一) 审前争点整理程序的理念要求 | 第52-54页 |
1.主体多元化 | 第52-53页 |
2.对话交流型 | 第53-54页 |
(二) 审前争点整理程序的模式、方式、内容 | 第54-58页 |
1.审前争点整理程序的模式 | 第54-55页 |
2.民事审前争点整理程序的方式 | 第55-57页 |
3.审前争点整理程序的内容 | 第57-58页 |
(三) 相关制度的配置 | 第58-62页 |
1.审前法官的选任 | 第58-59页 |
2.赋予法官释明权,建立举证指导制 | 第59-60页 |
3.扩充证据收集手段 | 第60页 |
4.扩充律师队伍以及司法援助资源 | 第60-62页 |
结语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67-68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