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9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0-15页 |
二 研究设计与研究过程 | 第15-17页 |
(一) 研究的问题 | 第15-16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三) 研究过程 | 第16-17页 |
三 论文思路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关于教师专业化的基本认识 | 第19-29页 |
一 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 第19-25页 |
(一) 专业的内涵 | 第19-20页 |
(二) 专业的标准 | 第20-22页 |
(三) 专业与职业的区别 | 第22-23页 |
(四) 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 第23-25页 |
二 教师专业化的历程 | 第25-27页 |
(一) 以兼职为主 | 第25页 |
(二) 从兼职走向专职 | 第25-26页 |
(三) 从职业走向专业 | 第26-27页 |
三 我国幼儿园教师专业化的研究的视角 | 第27-29页 |
(一) 智力性的实践活动与幼儿园教师 | 第28页 |
(二) 独特的公共服务与幼儿园教师 | 第28页 |
(三) 有约束力职业资格标准、师德规范与幼儿园教师 | 第28-29页 |
第三章 智力性实践与幼儿园教师 | 第29-44页 |
一 蒙养院时期保姆的智力性实践 | 第29-32页 |
(一) 初步的文化知识、保育知识和技能缺乏 | 第29-31页 |
(二) 学习方式简单、时间短 | 第31页 |
(三) 保育理论开始传播 | 第31-32页 |
二 幼稚园时期教师的智力性实践 | 第32-37页 |
(一) 职业训练受到重视 | 第32-33页 |
(二) 增强职业训练的独特性及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 第33-35页 |
(三) 幼稚教育研究兴起 | 第35-37页 |
三 解放后幼儿园教师的智力性实践 | 第37-44页 |
(一) 职业知识技能结构尚待完善 | 第37-40页 |
(二) 学习训练时间延长、学历逐渐提高 | 第40-42页 |
(三) 研究者的角色开始体现 | 第42-44页 |
第四章 独特的公共服务与幼儿园教师 | 第44-61页 |
一 蒙养院时期保姆的服务 | 第44-46页 |
(一) 以辅助家庭教育为首要任务 | 第44页 |
(二) 行保育幼儿之名,实为“小学式”教学 | 第44-45页 |
(三) 以官绅子弟为主要服务对象 | 第45-46页 |
二 幼稚园时期教师的服务 | 第46-52页 |
(一) 谋求改进家庭教育 | 第46-48页 |
(二) 强调保育幼儿的功能 | 第48-49页 |
(三) 角色开始受世人承认 | 第49-51页 |
(四) 服务仍缺乏普遍性 | 第51-52页 |
三 幼儿园时期教师的服务 | 第52-61页 |
(一) 坚持福利功能,发展对家庭、社区的辐射作用 | 第52-54页 |
(二) 开始注重保育与教育幼儿相结合 | 第54-57页 |
(三) 社会价值得到认可 | 第57-58页 |
(四) 社会地位有待提高 | 第58-61页 |
第五章 职业资格标准、师德规范与幼儿园教师 | 第61-78页 |
一 蒙养院时期保姆的职业资格与道德要求 | 第61页 |
(一) 简单的职业资格要求 | 第61页 |
(二) 以封建礼教为主的道德要求 | 第61页 |
二 幼稚园时期教师的职业资格制度与师德要求 | 第61-66页 |
(一) 培养、聘用、检定逐步制度化 | 第61-64页 |
(二) 提出职业道德要求,但未形成规范 | 第64-66页 |
三 新中国成立后幼儿园教师专业规范 | 第66-78页 |
(一) 职业资格从简单规定走向制度 | 第66-74页 |
(二) 师德规范的约束力有待加强 | 第74-78页 |
第六章 提升幼儿教师专业化水平之路 | 第78-90页 |
一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考察我国幼儿园教师专业化 | 第78-82页 |
(一) 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智力性 | 第78-79页 |
(二) 服务逐渐具有公共性,但不具有鲜明的独特性 | 第79-80页 |
(三) 职业资格标准和师德规范有待严格 | 第80-82页 |
二 新时期幼儿园教师专业化的实践建议 | 第82-90页 |
(一) 融研究与保育教育实践于一体 | 第82-84页 |
(二) 提供专业支持、提升服务功能 | 第84-86页 |
(三) 完善与落实政策保障 | 第86-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3页 |
后记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