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前言 | 第9-11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11-16页 |
实验结果 | 第16-34页 |
一、硫化孕烯醇酮(PREGS)对不同脑区突触小体PKA活性的影响 | 第17-18页 |
(一) PREGS对前额叶皮层内侧区突触小体PKA活性的影响 | 第17-18页 |
(二) PREGS对海马和纹状体突触小体PKA活性的影响 | 第18页 |
(三) PREGS对丘脑突触小体PKA活性的影响 | 第18页 |
(四) PREGS对中缝背核突触小体PKA活性的影响 | 第18页 |
二、硫化孕烯醇酮(PREGS)对前额叶皮层内侧区突触小体PKA活性增强作用的机制 | 第18-26页 |
(一) PREGS作用的受体机制 | 第18-20页 |
1 σ_1受体拮抗剂对PREGS引起PKA活性增加作用的影响 | 第18-19页 |
2 α_1受体拮抗剂对PREGS引起PKA活性增加作用的影响 | 第19-20页 |
3 α_1受体与σ_1受体的协同作用 | 第20页 |
·σ_1受体激动剂对突触小体PKA活性的影响 | 第20页 |
·σ_1受体激动剂协同α_1受体激动剂对前额叶皮层突触小体PKA活性的影响 | 第20页 |
(二) 硫化孕烯醇酮(PREGS)作用的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 | 第20-22页 |
1 细胞内钙库阻断剂对PREGS引起PKA活性增加作用的影响 | 第21页 |
2 PKC抑制剂对PREGS引起PKA活性增加作用的影响 | 第21页 |
3 AC抑制剂对PREGS引起PKA活性增加作用的影响 | 第21-22页 |
4 Gq蛋白拮抗剂对PREGS引起PKA活性增加作用的影响 | 第22页 |
(三) 其他神经甾体对前额叶皮层内侧区突触小体PKA活性的影响 | 第22-26页 |
1 孕烯醇酮(PREG)对前额叶皮层内侧区突触小体PKA活性的影响 | 第22-23页 |
2 孕酮(PROG)对前额叶皮层内侧区突触小体PKA活性的影响 | 第23页 |
3 硫化脱氢表雄酮(DHEAS)对前额叶皮层内侧区突触小体PKA活性的影响 | 第23-26页 |
·DHEAS对前额叶皮层内侧区突触小体PKA活性增加作用的机制 | 第23-26页 |
·硫化脱氢表雄酮(DHEAS)作用的受体机制 | 第23页 |
·σ_1受体和D1受体的相互作用及作用机制 | 第23-26页 |
·σ_1受体激动剂与D1受体激动剂对突触小体PKA活性的影响 | 第23-24页 |
·σ_1受体拮抗剂对σ_1受体激动剂与D1受体激动剂引起PKA活性增加作用的影响 | 第24-25页 |
·PKC抑制剂对σ_(1体)受激动剂与D1受体激动剂引起PKA活性增加作用的影响 | 第25-26页 |
三、硫化孕烯醇酮(PREGS)对突触小体PKC活性和胞内Ca~(2+)浓度的作用 | 第26-34页 |
(一) PREGS对前额叶皮层内侧区突触小体PKC活性的作用 | 第26-27页 |
1 PREGS对前额叶皮层内侧区突触小体PKC δ亚型的作用 | 第26-27页 |
2 PREGS对前额叶皮层内侧区突触小体PKC α、β、γ亚型的作用 | 第27页 |
(二) σ_1受体激动剂与D1受体激动剂对突触小体PKC活性的影响 | 第27页 |
(三) PREGS对前额叶皮层内侧区突触小体胞内Ca~(2+)浓度的作用 | 第27-28页 |
(四) 硫化脱氢表雄酮(DHEAS)对前额叶皮层内侧区突触小体胞内Ca~(2+)浓度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 第28-34页 |
1 DHEAS对突触小体胞内Ca~(2+)浓度的作用 | 第28-29页 |
2 σ_1受体拮抗剂与D1受体拮抗剂对DHEAS对突触小体胞内Ca~(2+)浓度作用的影响 | 第29-30页 |
3 σ_1受体激动剂与D1受体激动剂对突触小体胞内Ca~(2+)浓度的作用 | 第30-31页 |
4 细胞外钙和内钙的作用和影响 | 第31-34页 |
·细胞外钙内流阻断和细胞内钙库阻断剂对σ_1受激动剂与D1受体激动剂引起的PKA活性增加作用的影响 | 第31-32页 |
·细胞外钙螯合剂EGTA对σ_1受体激动剂作用的影响 | 第32页 |
·L型钙通道拮抗剂和NMDA受体拮抗剂对σ_1受体激动剂作用的影响 | 第32-34页 |
附图 | 第34-67页 |
讨论 | 第67-74页 |
小结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7页 |
综述 | 第87-110页 |
在学期间完成和发表的论文及会议摘要 | 第110-111页 |
致谢 | 第111-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