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引言 | 第7页 |
| 1 “水”在先秦时期诸子思想中的文化意蕴 | 第7-10页 |
| ·自然概念——水生万物 | 第8页 |
| ·道德概念——水利万物 | 第8-9页 |
| ·政治概念——兵形象水 | 第9-10页 |
| ·哲学概念——水流不息 | 第10页 |
| 2 《黄帝内经》中的“水”的含义 | 第10-12页 |
| ·自然概念 | 第10-11页 |
| ·哲学概念 | 第11页 |
| ·生理概念 | 第11页 |
| ·病理概念 | 第11-12页 |
| ·运气概念 | 第12页 |
| ·引申概念 | 第12页 |
| 3 水与中医阴阳学说 | 第12-14页 |
| 4 水与中医五行学说 | 第14页 |
| 5 水与藏象学说 | 第14-18页 |
| ·水与肾 | 第15-16页 |
| ·肾促进水液气化 | 第15页 |
| ·肾升清降浊,生成并排泄尿液,主司膀胱开合 | 第15页 |
| ·肾藏精 | 第15-16页 |
| ·水与肺 | 第16页 |
| ·主宣发,布津液 | 第16页 |
| ·司肃降,散水精,降浊液 | 第16页 |
| ·水与肝脾 | 第16-17页 |
| ·水与三焦膀胱 | 第17页 |
| ·五脏化五液 | 第17-18页 |
| 6 水与经络腧穴学说 | 第18-19页 |
| ·水与腧穴 | 第18页 |
| ·水与经络 | 第18-19页 |
| 7 水与气血津液学说 | 第19-21页 |
| ·水与气 | 第19-20页 |
| ·水与血 | 第20页 |
| ·水与津液 | 第20-21页 |
| 8 水与病因 | 第21-23页 |
| ·水湿之邪的来源 | 第21页 |
| ·气候异常,雨湿太过 | 第21页 |
| ·工作和居住环境过于潮湿 | 第21页 |
| ·饮食失调,过食肥甘 | 第21页 |
| ·脏腑功能失常,湿邪内生 | 第21页 |
| ·水湿之邪为患的主要病症 | 第21-23页 |
| ·头部不适 | 第21页 |
| ·咳喘 | 第21-22页 |
| ·胸痛少气 | 第22页 |
| ·不得卧 | 第22页 |
| ·泄 | 第22页 |
| ·痿 | 第22页 |
| ·肿 | 第22-23页 |
| ·隐曲之疾 | 第23页 |
| ·痉 | 第23页 |
| 9 水与病机 | 第23-26页 |
| ·水与阴阳失调 | 第23-24页 |
| ·水与脏腑病机 | 第24-25页 |
| ·肾为水肿,不得卧与喘 | 第24页 |
| ·肺为喘呼 | 第24页 |
| ·脾胃为喘咳 | 第24页 |
| ·大小肠为泄 | 第24-25页 |
| ·膀胱为癃闭与遗尿 | 第25页 |
| ·水与气血津液病机 | 第25-26页 |
| ·气病及水 | 第25页 |
| ·水病及气 | 第25页 |
| ·血病及水 | 第25-26页 |
| ·水病及血 | 第26页 |
| 10 水与诊法 | 第26-27页 |
| ·借自然界气候变化对河水的影响以认识病邪 | 第26-27页 |
| ·诊断以虚静为保 | 第27页 |
| 11 水与治则治法 | 第27-32页 |
| ·开鬼门 | 第28页 |
| ·利小便 | 第28-29页 |
| ·活血 | 第29-30页 |
| ·治气 | 第30-32页 |
| 结论 | 第32-33页 |
| 致谢 | 第33-34页 |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 附件1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36-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