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引言 | 第10页 |
·3S 技术在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0-12页 |
·3S 技术的基础理论 | 第10-11页 |
·地理信息系统──GIS | 第11页 |
·遥感──RS | 第11页 |
·全球定位系统──GPS | 第11-12页 |
·3S 技术集成应用 | 第12页 |
·环境地质综合调查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2-15页 |
·环境地质综合调查的基础特点 | 第12-13页 |
·地质公园综合调查与规划的基本理论及要求 | 第13-14页 |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发展现状 | 第14-15页 |
·3S 技术用于环境地质综合调查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5-17页 |
·GIS 技术与地质公园地理信息系统设计 | 第15页 |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与 3S 技术应用 | 第15-17页 |
·3S 技术应用与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 | 第17页 |
·本文研究内容、工作过程及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工作过程 | 第18-19页 |
·技术路线 | 第19页 |
·论文成果 | 第19-21页 |
第2章 研究区综合概况 | 第21-43页 |
·筠连泉类岩溶地质公园交通位置及自然条件 | 第21-24页 |
·位置与交通 | 第21页 |
·自然条件 | 第21-24页 |
·资中圣灵山岩溶地质公园交通位置及自然条件 | 第24-26页 |
·位置与交通 | 第24-25页 |
·自然条件 | 第25-26页 |
·地质公园保护对象及目的意义 | 第26-29页 |
·建立筠连泉类岩溶地质公园主要保护对象 | 第26-27页 |
·建立资中圣灵山岩溶地质公园主要保护对象 | 第27页 |
·建立地质公园的目的意义 | 第27-29页 |
·研究区地质背景简介及地质遗迹评价 | 第29-43页 |
·区域地质背景──筠连泉类岩溶地质公园研究区 | 第29-32页 |
·区域地质背景──资中圣灵山岩溶地质公园研究区 | 第32-35页 |
·地质遗迹的形成条件──筠连泉类岩溶地质公园研究区 | 第35页 |
·地质遗迹的形成条件──资中圣灵山岩溶地质公园研究区 | 第35-36页 |
·地质遗迹类型与分布──筠连泉类岩溶地质公园研究区 | 第36-40页 |
·地质遗迹评价─筠连泉类岩溶地质公园研究区 | 第40-43页 |
第3章 研究区遥感图像数字处理 | 第43-54页 |
·地质公园遥感图像的选择 | 第44-46页 |
·遥感图像预处理 | 第46-49页 |
·遥感图像波段优选 | 第46页 |
·遥感图像辐射校正 | 第46-47页 |
·遥感图像的几何校正 | 第47-48页 |
·遥感图像增强处理 | 第48-49页 |
·遥感图像的配准 | 第49-50页 |
·遥感图像的数据融合 | 第50-54页 |
·数据融合层次 | 第50-51页 |
·遥感图像数据融合技术 | 第51-54页 |
第4章 地质公园空间数据库的建立及数字高程模型的构建 | 第54-62页 |
·环境地质综合调查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 第54-56页 |
·数据源和图层划分 | 第54页 |
·图形数据采集 | 第54-55页 |
·误差校正和图形配准 | 第55页 |
·属性数据采集 | 第55-56页 |
·地质公园数字高程模型(DEM)的构建 | 第56-62页 |
·数字高程模型的提出 | 第56-58页 |
·数字高程模型的构建 | 第58-59页 |
·数据处理 | 第59-62页 |
第5章 3S 技术在本次地质公园综合调查与规划中的应用 | 第62-70页 |
·地质公园园区规划应用 | 第62-63页 |
·地质公园规划相关依据 | 第62页 |
·地质公园规划原则 | 第62-63页 |
·应用 3S 技术进行地质公园总体规划 | 第63页 |
·地质公园全要素影像地图的形成 | 第63-65页 |
·研究区遥感图像三维可视化效果及应用 | 第65-70页 |
·可视化技术的发展 | 第65-67页 |
·遥感图像三维地形可视化的工作步骤 | 第67-68页 |
·遥感图像三维地形可视化效果的应用 | 第68-70页 |
结论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