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40例临床观察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6页 |
中西医结合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40例临床观察 | 第6-18页 |
1 病例选择 | 第6-7页 |
·病例来源 | 第6页 |
·合格受试者的确定 | 第6-7页 |
·诊断标准 | 第6页 |
·纳入标准 | 第6-7页 |
·排除标准 | 第7页 |
·中止和退出临床试验标准 | 第7页 |
2 临床设计 | 第7-10页 |
·采用随机单盲临床试验设计 | 第7页 |
·随机分组方法 | 第7页 |
·临床治疗方案 | 第7-9页 |
·治疗组 | 第8页 |
·对照组 | 第8-9页 |
·观察指标 | 第9页 |
·受试者一般情况 | 第9页 |
·主要疗效观察指标 | 第9页 |
·疗效评价 | 第9-10页 |
·疗效评定标准 | 第9-10页 |
·统计处理方法 | 第10页 |
3 临床观察资料 | 第10-13页 |
·一般资料 | 第10-11页 |
·治疗结果 | 第11-13页 |
4 讨论 | 第13-16页 |
·骨折分型与治疗方法的选择 | 第13-14页 |
·两种治疗方法的比较 | 第14-16页 |
·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的优缺点 | 第14-15页 |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点 | 第15页 |
·中药作用机制探讨 | 第15-16页 |
5 问题与展望 | 第16-18页 |
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研究进展 | 第18-42页 |
1 跟骨的应用解剖 | 第18-20页 |
·局部解剖 | 第18-19页 |
·骨性解剖 | 第18页 |
·软组织解剖 | 第18-19页 |
·跟骨的血液供应 | 第19页 |
·X-Ray解剖 | 第19-20页 |
·解剖学特点与骨折的关系 | 第20页 |
2 损伤机制 | 第20-21页 |
·剪切力产生骨折的机理 | 第20-21页 |
·压缩力产生骨折的机理 | 第21页 |
·剪切力和压缩力共同作用 | 第21页 |
3 临床分型 | 第21-23页 |
·Essex-Lopresti分型 | 第22页 |
·Sanders分型 | 第22页 |
·按跟骰关节损伤情况分类 | 第22-23页 |
·其他方法 | 第23页 |
4 诊断 | 第23-24页 |
5 治疗进展 | 第24-34页 |
·保守治疗 | 第25-26页 |
·保守治疗指征: | 第25页 |
·保守治疗的方法: | 第25-26页 |
·手术治疗 | 第26-33页 |
·手术治疗指征: | 第26页 |
·手术方法: | 第26-33页 |
·撬拨复位骨圆针内固定术: | 第26页 |
·撬拨复位经皮螺钉内固定术: | 第26页 |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 第26-32页 |
·手术适应证的选择 | 第27页 |
·术前准备 | 第27页 |
·手术时机的选择 | 第27-28页 |
·手术入路的选择 | 第28-30页 |
·内固定材料的选择 | 第30-31页 |
·骨缺损的处理 | 第31页 |
·复位质量的判断 | 第31-32页 |
·外固定支架治疗 | 第32页 |
·微型钢板的应用 | 第32页 |
·关节镜技术的应用 | 第32-33页 |
·早期距下关节融合术: | 第33页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第33-34页 |
6 并发症及其治疗 | 第34-37页 |
·原始损伤并发症 | 第34-35页 |
·保守治疗并发症 | 第35页 |
·手术治疗并发症 | 第35-37页 |
·伤口感染和裂开 | 第35页 |
·腓骨肌腱撞击和跟腓撞击综合症 | 第35-36页 |
·腓肠神经炎 | 第36页 |
·创伤性关节炎 | 第36页 |
·畸形愈合 | 第36-37页 |
·跟垫疼痛和跟骨骨刺 | 第37页 |
·软组织问题 | 第37页 |
·跟骨缺血性坏死 | 第37页 |
7 预后及评估 | 第37-40页 |
8 问题与展望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