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6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与基本材料方法 | 第16-2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7-26页 |
1 昆虫入侵和扩张过程中的适应性变化及机制 | 第18-20页 |
·适应性变化的表现 | 第18-19页 |
·适应性变化的遗传机制 | 第19-20页 |
2 稻水象甲原产地、入侵地种群生态学特性研究进展 | 第20-24页 |
·原产地、入侵地种群动态规律 | 第20-21页 |
·稻水象甲滞育特性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滞育的诱导 | 第21-22页 |
·滞育的解除 | 第22页 |
·滞育特性的地理种群间差异 | 第22-23页 |
·滞育还是休眠越冬 | 第23页 |
·对寄主的适应性的研究 | 第23-24页 |
·鞘翅色型 | 第24页 |
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基本材料与方法 | 第26-28页 |
1 供试虫源 | 第26页 |
2 成虫室内饲养方法 | 第26-27页 |
3 稻水象甲卵巢发育级别的判断 | 第27页 |
4 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 | 第27-28页 |
第二部分 稻水象甲不同鞘翅色型的数量扩张能力比较 | 第28-54页 |
第三章 原产地与入侵地不同鞘翅色型雌虫发生与生殖发育概况 | 第29-4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1页 |
·供试虫源 | 第30页 |
·色型发生情况调查 | 第30页 |
·卵巢发育级别观察 | 第30页 |
·交配情况观察 | 第30页 |
·数据分析 | 第30-3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1-38页 |
·两种鞘翅色型的基本形态特征 | 第31-32页 |
·原产地与入侵地两色型的发生动态 | 第32-33页 |
·原产地种群 | 第32页 |
·入侵地种群 | 第32-33页 |
·原产地成虫性比观察 | 第33页 |
·原产地两色型间交配与生殖发育特性的比较 | 第33-38页 |
3 讨论 | 第38-40页 |
第四章 稻水象甲不同色型雌虫生殖力比较 | 第40-47页 |
1.材料方法 | 第40-42页 |
·供试成虫 | 第40页 |
·供试稻苗 | 第40-41页 |
·生殖力比较 | 第41页 |
·实验1:4月9-13日采集越冬场所成虫供试 | 第41页 |
·实验2:4月20-23日采集越冬场所成虫供试 | 第41页 |
·实验3:4月20-23日采集诱虫灯下成虫供试 | 第41页 |
·后代卵的孵化率观察 | 第41-42页 |
·数据分析 | 第42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42-45页 |
·生殖力比较 | 第42-43页 |
·实验1 | 第42页 |
·实验2 | 第42页 |
·实验3 | 第42-43页 |
·后代卵孵化率 | 第43-45页 |
3.讨论 | 第45-47页 |
第五章 不同鞘翅色型成虫体内共生菌Wolbachia的检测及高温对其影响 | 第47-5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7-50页 |
·供试虫源及卵巢 | 第47-48页 |
·试剂及引物 | 第48页 |
·Wolbachia的PCR检测 | 第48-49页 |
·稻水象甲体内Wolbachia模板DNA的提取 | 第48页 |
·PCR扩增 | 第48页 |
·电泳 | 第48-49页 |
·PCR产物回收纯化 | 第49页 |
·连接 | 第49页 |
·转化 | 第49页 |
·培养 | 第49页 |
·筛选与测序 | 第49页 |
·不同地理种群及不同色型成虫体内Wolbachia共生菌PCR检测 | 第49-50页 |
·高温处理对一代成虫体内Wolbachia共生菌的影响 | 第5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0-53页 |
·不同地理种群及不同色型成虫体内Wolbachia共生菌PCR检测 | 第50-52页 |
·高温处理对一代成虫体内Wolbachia共生菌的影响 | 第52-53页 |
3 讨论 | 第53-54页 |
第三部分 稻水象甲二代种群的虫源形成机制 | 第54-86页 |
第六章 对一代成虫"滞育"或"休眠"问题的再探讨----滞育强度及温度的影响 | 第55-6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5-56页 |
·供试虫源 | 第55-56页 |
·试验设计 | 第56页 |
·南北稻区蛰伏种群不同时期的生殖行为 | 第56页 |
·不同低温处理及处理时间对南北稻区一代成虫滞育解除的影响 | 第56页 |
·数据处理 | 第5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6-60页 |
·南北地理种群蛰伏成虫生殖个体形成 | 第56-58页 |
·低温和处理时间对一代成虫生殖个体形成的影响 | 第58-60页 |
3 讨论 | 第60-62页 |
第七章 一代成虫羽化时间及寄主适合度与二代虫源形成的关系 | 第62-69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62-64页 |
·供试虫源 | 第62-63页 |
·供试稻苗 | 第63页 |
·实验处理,成虫饲养和繁殖观察 | 第63页 |
·不同时期田间成虫和初羽成虫繁殖力观察。 | 第63页 |
·一代初羽成虫在不同日龄秧苗上的繁殖力观察。 | 第63页 |
·田间一代成虫在不同日龄秧苗上的繁殖力观察。 | 第63页 |
·卵巢发育分级 | 第63页 |
·数据分析 | 第63-64页 |
2 结果分析 | 第64-67页 |
·不同时期田间成虫和初羽虫生殖力 | 第64-65页 |
·不同苗龄饲料对初羽虫繁殖力影响 | 第65-66页 |
·不同苗龄饲料对田间虫繁殖力影响 | 第66-67页 |
3 讨论 | 第67-69页 |
第八章 浙江双季稻区田边重要寄主李氏禾对二代虫源形成的作用 | 第69-7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9-71页 |
·试验田 | 第69-70页 |
·一代成虫对田埂上不同李氏禾生境的趋性及取食选择性 | 第70页 |
·对田埂上不同李氏禾生境的趋性 | 第70页 |
·对不同质量李氏禾的取食选择性 | 第70页 |
·田埂李氏禾上成虫的卵巢发育情况 | 第70页 |
·室内一代成虫在不同质量李氏禾上的取食、产卵及存活情况 | 第70-71页 |
·供试李氏禾和稻水象甲成虫 | 第70页 |
·取食量和产卵量观察 | 第70-71页 |
·经取食李氏禾成虫在稻苗上的繁殖和存活情况 | 第71页 |
·数据分析 | 第7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1-76页 |
·一代成虫对田埂上不同李氏禾生境的趋性及取食选择性 | 第71-73页 |
·对田埂上不同李氏禾生境的趋性 | 第71-72页 |
·对不同质量李氏禾的取食选择性 | 第72-73页 |
·田埂李氏禾上成虫的卵巢发育情况 | 第73-74页 |
·室内一代成虫在不同质量李氏禾上的取食与产卵情况 | 第74页 |
·经取食李氏禾一代成虫在稻苗上的繁殖和存活情况 | 第74-76页 |
3 讨论 | 第76-78页 |
第九章 成虫期高温和饥饿胁迫对二代虫源形成的影响 | 第78-86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79-80页 |
·供试虫源 | 第79页 |
·寄主植物 | 第79页 |
·实验处理、卵量观察与数据记录 | 第79-80页 |
·温度对初羽成虫和田间采集成虫存活和生殖的影响 | 第79页 |
·温度和饥饿协同作用对田间一代成虫存活和生殖潜力的影响 | 第79-80页 |
·数据分析 | 第80页 |
2 结果分析 | 第80-84页 |
·高温对存活和生殖的影响 | 第80页 |
·温度和饥饿对存活和生殖的协同作用 | 第80-84页 |
3 讨论 | 第84-86页 |
第四部分 生殖方式与其数量扩张能力的关系探讨 | 第86-105页 |
第十章 原产地两种生殖型雌虫发生概况及其对种群增长的贡献 | 第87-9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7-89页 |
·供试虫源 | 第87-88页 |
·寄主植物 | 第88页 |
·实验设计 | 第88-89页 |
·原产地孤雌生殖个体比例调查 | 第88页 |
·原产地种群的雌性生殖发育状况 | 第88页 |
·原产地再生稻(Ratoon rice)上稻水象甲发生动态 | 第88-89页 |
·卵巢发育分级 | 第8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9-96页 |
·孤雌生殖个体比例调查 | 第89页 |
·雌性生殖发育状况 | 第89-90页 |
·再生稻上稻水象甲发生动态 | 第90-96页 |
3 讨论 | 第96-98页 |
第十一章 孤雌生殖型成虫的生殖优势探讨 | 第98-10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9-101页 |
·供试虫源 | 第99页 |
·供试水稻 | 第99页 |
·交配试验 | 第99-100页 |
·试验1:4月成虫供试,单对饲养 | 第99-100页 |
·试验2:5月成虫供试,单对饲养 | 第100页 |
·试验3:5月成虫供试,多头混养 | 第100页 |
·生殖力比较 | 第100-101页 |
·后代卵的孵化率 | 第101页 |
·数据分析 | 第10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1-103页 |
3 讨论 | 第103-105页 |
第五部分 结论与总讨论 | 第105-109页 |
第十二章 结论与总讨论 | 第106-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24页 |
附录 博士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与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