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 | 第1-26页 |
| ·引言 | 第12页 |
| ·他汀类调脂药的发展与现状 | 第12-16页 |
| ·洛伐他汀 | 第13-15页 |
| ·辛伐他汀 | 第15页 |
| ·普伐他汀 | 第15页 |
| ·氟伐他汀 | 第15-16页 |
| ·阿托伐他汀 | 第16-26页 |
| ·阿托伐他汀简介 | 第16页 |
| ·作用机制 | 第16-17页 |
| ·应用 | 第17-19页 |
| ·药代动力学 | 第19页 |
| ·阿托伐他汀的合成路线 | 第19-22页 |
| ·阿托伐他汀中间体的合成 | 第22-24页 |
| ·开发阿托伐他汀的意义 | 第24-26页 |
| 第二章 结果讨论 | 第26-38页 |
| ·异丁酸甲酯的合成 | 第26页 |
| ·异丁酰乙酸甲酯 | 第26-27页 |
| ·丙二酸二甲酯法 | 第26-27页 |
| ·乙酰乙酸甲酯法 | 第27页 |
| ·异丁酰氯的合成 | 第27-28页 |
| ·丙二酸单乙酯钾的制备 | 第28页 |
| ·异丁酰乙酸乙酯的合成 | 第28-30页 |
| ·醇镁法 | 第28-29页 |
| ·氯化镁/三乙胺法 | 第29-30页 |
| ·两种方法的比较 | 第30页 |
| ·4-甲基-3-氧-N-苯戊酰胺的合成 | 第30-32页 |
|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 第31页 |
| ·不同催化剂的影响 | 第31-32页 |
| ·产物分析 | 第32页 |
| ·4-甲基-3-氧-N-苯-2-(苯亚甲基)戊酰胺的合成 | 第32-34页 |
| ·不同催化剂的影响 | 第33页 |
|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 第33-34页 |
| ·产物分析 | 第34页 |
| ·卤化噻唑的合成 | 第34-35页 |
| ·4-氟-α-(2-甲基-1-氧丙基)-γ-氧-N,β-二苯基苯丁酰胺的合成 | 第35-38页 |
| 第三章 总结 | 第38-40页 |
| 第四章 实验部分 | 第40-46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40-42页 |
| ·仪器 | 第40页 |
| ·试剂 | 第40-42页 |
| ·异丁酸甲酯 | 第42页 |
| ·异丁酰乙酸甲酯 | 第42页 |
| ·丙二酸二甲酯法 | 第42页 |
| ·乙酰乙酸甲酯法 | 第42页 |
| ·异丁酰氯 | 第42-43页 |
| ·丙二酸单乙酯钾 | 第43页 |
| ·异丁酰乙酸乙酯 | 第43-44页 |
| ·醇镁法 | 第43页 |
| ·氯化镁/三乙胺法 | 第43-44页 |
| ·4-甲基-3-氧-N-苯戊酰胺 | 第44页 |
| ·4-甲基-3-氧-N-苯-2-(苯亚甲基)戊酰胺 | 第44页 |
| ·卤化噻唑 | 第44-45页 |
| ·碘化3-甲基-5-(2-羟基乙基)-4-甲基噻唑 | 第44-45页 |
| ·溴化3-乙基-5-(2-羟基乙基)-4-甲基噻唑 | 第45页 |
| ·氯化3-苄基-5-(2-羟基乙基)-4-甲基噻唑 | 第45页 |
| ·4-氟-α-(2-甲基-1-氧丙基)-γ-氧-N,β-二苯基苯丁酰胺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 附录 | 第50-54页 |
| 致谢 | 第54-56页 |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