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页 |
| ·概述 | 第16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19-21页 |
| ·课题提出的目的、意义 | 第19-20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阻隔理论基础 | 第21-35页 |
| ·阻隔机理 | 第21-22页 |
| ·改善阻隔树脂阻隔性能的方法 | 第22-24页 |
| ·表面涂覆法 | 第22页 |
| ·表面化学处理法 | 第22页 |
| ·多层复合 | 第22-23页 |
| ·聚烯烃/阻隔性聚合物层状共混复合法 | 第23-24页 |
| ·聚合物/阻隔树脂共混阻隔材料的影响因素 | 第24-29页 |
| ·共混体系的相容性 | 第24-27页 |
| ·分散相形态与共混物阻隔性能之间的关系 | 第27-29页 |
| ·共混物粘度比与分散相形态的关系 | 第29页 |
| ·分散相液滴在剪切流场中的形变 | 第29-35页 |
| ·高分子共混物分散相液滴理论 | 第29-30页 |
| ·液滴的凝聚 | 第30-33页 |
| ·在流场中粘弹性行为对相界面形态影响 | 第33-35页 |
| 第三章 实验部分 | 第35-40页 |
| ·前言 | 第35页 |
| ·实验设备及仪器 | 第35页 |
| ·实验主要原料 | 第35-36页 |
| ·高密度聚乙烯 | 第35-36页 |
| ·阻隔树脂 | 第36页 |
| ·相容剂 | 第36页 |
| ·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熔体流动速率的测试方法 | 第36页 |
| ·原料的预处理 | 第36-37页 |
| ·聚烯烃共混物的制备 | 第37页 |
| ·聚烯烃层状共混物阻隔性的表征 | 第37-38页 |
| ·MOLau实验 | 第37页 |
| ·本体树脂的流变测试 | 第37-38页 |
| ·聚烯烃共混物分散相形态观测 | 第38页 |
| ·聚烯烃共混物阻隔性能测试 | 第38页 |
| ·力学性能测试 | 第38-40页 |
| ·拉伸强度测试 | 第38-39页 |
| ·冲击强度测试 | 第39-40页 |
| 第四章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40-73页 |
| ·聚合物的流变性能 | 第40-42页 |
| ·本体阻隔性能研究 | 第40页 |
| ·本体树脂的流变特性 | 第40-42页 |
| ·HDPE/EVOH、HDPE/PA共混体系相容性 | 第42-43页 |
| ·HDPE/EVOH共混体系形态及阻隔性能的研究 | 第43-60页 |
| ·HDPE/EVOH共混体系的形态 | 第44-45页 |
| ·挤出工艺参数对HDPE/EVOH共混形态的影响 | 第45-50页 |
| ·螺杆转速对HDPE/EVOH共混形态及阻隔性能的影响 | 第45-47页 |
| ·温度对HDPE/EVOH共混体系的影响 | 第47-50页 |
| ·相容剂含量对HDPE/EVOH共混物形态及阻隔性能的影响 | 第50-54页 |
| ·EVOH加入量对HDPE/EVOH共混物形态及阻隔性能的影响 | 第54-57页 |
| ·HDPE/EVOH层状共混物力学性能分析 | 第57-60页 |
| ·拉伸强度 | 第58页 |
| ·冲击强度 | 第58-60页 |
| ·HDPE/PA共混体系形态及阻隔性能的研究 | 第60-71页 |
| ·HDPE/PA共混物体系的相容性 | 第60页 |
| ·工艺参数对HDPE/PA共混形态的影响 | 第60-64页 |
| ·螺杆转速对HDPE/PA共混形态的影响 | 第60-62页 |
| ·温度对HDPE/PA共混体系的影响 | 第62-64页 |
| ·相容剂含量对HDPE/PA共混物形态及阻隔性能的影响 | 第64-67页 |
| ·PA加入量对HDPE/PA共混物形态及阻隔性能的影响 | 第67-69页 |
| ·HDPE/PA层状共混物力学性能分析 | 第69-71页 |
| ·拉伸强度 | 第70页 |
| ·冲击强度 | 第70-71页 |
|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73-75页 |
| ·工作总结 | 第73-74页 |
| ·本文不足 | 第74-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 致谢 | 第78-7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9-85页 |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85-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