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民事诉讼法论文

民事诉讼诉答程序制度探析--从美国民事诉讼诉答程序制度看我国相关制度的改革与构建

引言第1-10页
第一章 诉答程序概说第10-16页
 一、诉答程序的概念第10-11页
 二、诉答程序在英美国家的历史发展第11-13页
 三、诉答程序与审前准备程序、庭审程序的关系第13-16页
  (一) 诉答程序与审前准备程序的关系第14页
  (二) 诉答程序与庭审程序的关系第14-16页
第二章 诉答程序的价值分析第16-21页
 一、诉答程序是实现民事诉讼法基本价值的重要途径第16-17页
 二、诉答程序是诉讼权利平等原则的集中体现第17-18页
 三、诉答程序是诚实信用原则的基本要求第18-19页
 四、诉答程序是司法公正、效率统一的保障第19-21页
第三章 对美国民事诉讼诉答程序制度的述评第21-36页
 一、诉答程序在美国的发展历程第21-24页
  (一) 法典诉答第21-23页
  (二) 现代联邦诉答第23-24页
 二、美国现行联邦诉答制度第24-31页
  (一) 原告的起诉规则第24-25页
  (二) 被告的答辩规则第25-27页
  (三) 诉答状的修改规则第27-28页
  (四) 诉答状的补充规则第28页
  (五) 保障诉答状的真实性规则第28-29页
  (六) 诉答程序中的动议第29-31页
 三、美国诉答程序与证据开示程序、审前会议之间的关系第31-33页
 四、美国现代诉答程序的功能第33-34页
 五、美国现代诉答程序的动力机制第34-36页
第四章 借鉴美国诉答程序制度,改革我国民事诉答制度及建立我国民事诉答程序的设想第36-57页
 一、我国诉答制度的现状第36-41页
  (一) 我国诉答制度的立法现状第36-37页
  (二) 我国诉答制度的实务现状第37-41页
 二、对我国诉答制度缺陷的分析第41-47页
  (一) 受理制度彰显浓厚的职权主义色彩第41-42页
  (二) 起诉条件与诉讼要件的混淆第42-43页
  (三) 未建立答辩失权制度第43-44页
  (四) 被告答辩随时提出主义与民事举证时限规定的矛盾第44-45页
  (五) 未建立保障诉答状的真实性规则第45-46页
  (六) 未建立诉答状的补充性、修改性规则第46-47页
 三、改革我国民事诉答制度及建立我国民事诉答程序的必要性第47-49页
  (一) 诉答程序的缺位难以完成对案件争点的初步确定第47-48页
  (二) 诉答程序的缺位将使证据交换的展开缺乏基础和动力第48页
  (三) 诉答程序的缺位劣化了我国审前准备程序的格局第48-49页
 四、借鉴美国诉答程序制度,改革我国民事诉答制度及建立我国民事诉答程序的设想第49-57页
  (一) 取消立案审查制度第49-50页
  (二) 有关起诉关状第50-52页
  (三) 建立答辩失权制度第52-54页
  (四) 建立预备的诉答制度第54页
  (五) 建立诉答文书的补充修改规则第54-55页
  (六) 建立保障诉答文书的真实性规则第55页
  (七) 完善反诉制度第55-57页
结语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试论日本陶瓷的发展与启示
下一篇:Ru~(3+)与[RuNO]~(3+)的速差动力学分析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