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6页 |
绪论 《金瓶梅》的语言研究回顾及其文学语言研究的提出 | 第6-15页 |
一、《金瓶梅》语言研究回顾 | 第6-9页 |
二、《金瓶梅》文学语言研究的提出与研究方法 | 第9-15页 |
(一) 《金瓶梅》文学语言研究的提出 | 第9-10页 |
(二) 《金瓶梅》文学语言的研究方法 | 第10-15页 |
1、关于文学语言 | 第10-13页 |
2、《金瓶梅》文学语言研究的方法 | 第13-15页 |
本论 《金瓶梅》文学语言的声韵美、辞藻美、修辞美 | 第15-91页 |
三、语音层面分析—《金瓶梅》文学语言的声韵美 | 第15-24页 |
(一) 《金瓶梅》的韵文探析 | 第15-22页 |
1、《金瓶梅》开头诗和收煞诗的声韵分析 | 第15-19页 |
2、《金瓶梅》叙述语言中位置灵活的韵文声韵分析 | 第19-22页 |
(二) 《金瓶梅》的骄文探析 | 第22-24页 |
四、词法层面分析—《金瓶梅》文学语言的辞藻美 | 第24-77页 |
(一) 《金瓶梅》动词的文学语言分析 | 第24-34页 |
(1) 陈述语言中动词使用的文学特征 | 第24-27页 |
(2) 描写语言中动词使用的文学性 | 第27-33页 |
(3) 评论语言中动词使用的文学性 | 第33-34页 |
(二) 《金瓶梅》副词的文学语言分析 | 第34-67页 |
1、从现代汉语看《金瓶梅》中副词的独特用法 | 第35-57页 |
(1) 《金瓶梅》的副词“白” | 第35-36页 |
(2) 《金瓶梅》的副词“偏” | 第36-38页 |
(3) 《金瓶梅》的副词“单” | 第38-39页 |
(4) 《金瓶梅》的副词“只” | 第39-41页 |
(5) 《金瓶梅》的副词“一味” | 第41-42页 |
(6) 《金瓶梅》的副词“单管” | 第42-43页 |
(7) 《金瓶梅》的副词“平白” | 第43-46页 |
(8) 《金瓶梅》的副词“只是” | 第46-47页 |
(9) 《金瓶梅》的副词“只管” | 第47-48页 |
(10) 《金瓶梅》中的副词“只顾” | 第48-50页 |
(11) 《金瓶梅》中的副词“只好” | 第50页 |
(12) 《金瓶梅》中的副词“只得” | 第50-52页 |
(13) 《金瓶梅》中的“儿”尾 | 第52-57页 |
2、《金瓶梅》副词使用对作品的文学意义 | 第57-67页 |
(1) 影射人物特征 | 第57-59页 |
(2) 渲染小说气氛 | 第59-62页 |
(3) 口语化副词让语言活泼生动 | 第62-67页 |
(三) 《金瓶梅》形容词的文学语言研究 | 第67-77页 |
1、三音节形容词 ABB式 | 第68-71页 |
2、四音节形容词 AABB式 | 第71-73页 |
3、多音节重叠形容词的艺术分析 | 第73-77页 |
五、辞格层面分析—《金瓶梅》文学语言的修辞美 | 第77-91页 |
(一) 从语言均衡美角度 | 第77-79页 |
1、对偶 | 第77-78页 |
2、排比 | 第78-79页 |
3、顶针 | 第79页 |
4、回环 | 第79页 |
(二) 从语言变化美角度 | 第79-85页 |
1、双关 | 第79-81页 |
2. 反语 | 第81-82页 |
3、婉曲 | 第82-83页 |
4、夸张 | 第83页 |
5、拆字 | 第83-84页 |
6、藏词 | 第84-85页 |
(三) 从语言侧重美角度 | 第85-87页 |
1、映衬 | 第85-86页 |
2、设问 | 第86页 |
3、反问 | 第86-87页 |
4、反复 | 第87页 |
(四) 从语言联系美角度 | 第87-91页 |
1、比喻 | 第87-88页 |
2、借代 | 第88-89页 |
3、比拟 | 第89-90页 |
4、拈连 | 第90-91页 |
总结 | 第91-92页 |
参考书目 | 第92-94页 |
后记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