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部门经济论文--林业论文

国有林区经济生态社会系统协同发展机理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14页
1 绪论第14-32页
   ·问题的提出第14-16页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6-18页
     ·研究的目的第16页
     ·研究的意义第16-18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评述第18-24页
     ·相关学科对经济生态社会发展关系进行研究的重点领域第18-19页
     ·对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相关因子的研究第19页
     ·对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定量研究第19-21页
     ·关于国有林区经济、生态、社会发展及相互关系的研究第21-22页
     ·关于协同问题的研究第22页
     ·评述第22-24页
   ·研究边界的界定第24-29页
     ·研究的地域边界第24-29页
     ·研究范畴的界定第29页
   ·研究的方法和逻辑分析框架第29-32页
     ·主要研究方法第29页
     ·论文研究框架及逻辑思路与内容第29-32页
2 经济生态社会系统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第32-45页
   ·协同学基本理论第32-34页
     ·协同学基本概念及原理第32-33页
     ·协同学理论对国有林区经济生态社会系统协同发展的指导第33-34页
   ·共生理论第34-37页
     ·共生的概念与本质第35-36页
     ·共生理论的基本原理第36-37页
   ·经济生态社会系统理论第37-39页
     ·系统理论的内涵第37页
     ·经济生态社会系统的辨证关系第37-39页
   ·可持续发展自生能力理论第39-44页
     ·可持续发展自生能力的内涵第39-41页
     ·可持续发展自生能力的培育第41-44页
   ·本章小结第44-45页
3 国有林区经济生态社会系统特殊性分析第45-54页
   ·各子系统的特殊性第45-49页
     ·经济子系统的特殊性第45-46页
     ·生态子系统的特殊性第46-48页
     ·社会子系统的特殊性第48-49页
   ·经济生态社会复合系统的特殊性第49-51页
   ·经济生态社会各子系统的祸合性第51-52页
   ·本章小结第52-54页
4 国有林区经济生态社会系统协同发展机理解释体系第54-67页
   ·系统协同发展的基本范畴第54-57页
     ·协同与协调第54-55页
     ·协同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第55-56页
     ·协同发展机理的内涵第56-57页
   ·协同发展的目标及内容第57-62页
     ·协同发展的目标第57页
     ·协同发展的内容第57-62页
   ·协同发展的不同形态第62-63页
     ·协同发展的特点第62页
     ·协同发展的基本形态第62-63页
   ·协同发展逻辑—协同运行机制第63-65页
   ·协同发展效应第65-66页
   ·本章小结第66-67页
5 国有林区经济生态社会系统协同发展形态及趋向第67-78页
   ·划分协同发展形态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第67-68页
     ·指导思想第67页
     ·应遵循的原则第67-68页
   ·系统协同发展的基本形态第68-74页
     ·按发展阶段划分的基本形态第68-69页
     ·按三个子系统的平衡状态划分的基本形态第69-70页
     ·按三系统相互作用的程度划分的基本形态第70-73页
     ·按林业分类经营的视角划分的基本形态第73-74页
   ·系统协同发展的判别第74页
   ·系统协同发展的趋向第74-77页
     ·系统的演化规律决定其趋向于高效协同发展第75-76页
     ·国有林区特殊的生态位决定系统高效协同是非均质的第76-77页
   ·本章小结第77-78页
6 国有林区经济生态社会系统协同运行机制第78-94页
   ·构建协同运行机制的理论依据第78-79页
   ·系统协同运行机制体系第79-90页
     ·活力机制第79-82页
     ·创新机制第82-85页
     ·动力机制第85-86页
     ·保障机制第86-88页
     ·企业-政府-职工协同参与机制第88-90页
   ·运行机制系统的整体协同第90-93页
   ·本章小结第93-94页
7 国有林区经济生态社会系统向高效协同发展的推进第94-114页
   ·推进系统实现高效协同发展的基本思路第94-95页
   ·构建生态循环型产业体系第95-106页
     ·构建生态循环型产业体系的理论依据第95-96页
     ·构建生态循环型产业体系的必要性第96-98页
     ·构建生态循环型产业体系的基本原则第98-99页
     ·生态循环型产业体系的构建第99-106页
   ·进行森林资源储备和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第106-113页
     ·建立森林资源的战略储备第106-110页
     ·实施森林生态系统有效管理第110-113页
   ·重构社会资本第113页
   ·本章小结第113-114页
8 国有林区经济生态社会系统协同发展中社会资本的重构第114-132页
   ·社会资本的内涵及作用第114-115页
     ·社会资本的内涵第114-115页
     ·社会资本的作用第115页
   ·重构国有林区社会管理制度第115-121页
     ·国有林区社会管理制度的特点及影响第116-117页
     ·国有林区社会管理制度重构的重点第117-119页
     ·国有林区政府社会管理职能体系的构成第119-120页
     ·国有林区政府社会管理职能有效发挥应遵循的原则第120-121页
   ·重构国有林区社会文化第121-126页
     ·国有林区社会文化重构的核心—价值观的重构第121-122页
     ·国有林区社会文化重构的重点第122-124页
     ·国有林区社会文化重构的机制第124-125页
     ·国有林区社会文化重构的规范性对策第125-126页
   ·重构国有林区社会组织第126-131页
     ·国有林区社会组织的特殊性第127-128页
     ·重构国有林区社会组织应遵循的原则第128-129页
     ·国有林区社会组织重构的路径第129-131页
   ·本章小结第131-132页
9 国有林区经济生态社会系统协同发展效应评价第132-151页
   ·吉林省国有林区基本概况第132-133页
   ·建立协同发展效应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第133-134页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第133-134页
     ·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及设计第134页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测算第134-148页
     ·确定评价标准第134-138页
     ·指标权重的确定及评价的计算第138-148页
   ·吉林省国有林区经济生态社会系统协同发展效应的评价及分析第148-150页
   ·本章小结第150-151页
结论第151-153页
参考文献第153-16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61-163页
致谢第163-164页
独创性声明第164页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第164页

论文共1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SG集团五年战略规划分析
下一篇:靖国神社与战后日本首相参拜要因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