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0页 |
| ·苏云金素的理化性质 | 第10-11页 |
| ·苏云金素的安全性 | 第11-12页 |
| ·发酵法生产苏云金素 | 第12-13页 |
| ·代谢流分析 | 第13-17页 |
| ·代谢流的分析方法 | 第13-16页 |
| ·代谢流分析的意义 | 第16-17页 |
| ·神经网络算法及其应用 | 第17-19页 |
| ·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 | 第17-18页 |
| ·人工神经网络的类型及其应用 | 第18-19页 |
| ·本文的立题背景及研究目的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苏云金素的补料分批发酵 | 第20-30页 |
| ·前言 | 第20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0-23页 |
| ·菌种 | 第20页 |
| ·培养基 | 第20-21页 |
| ·仪器 | 第21页 |
| ·菌种活化方法 | 第21页 |
| ·发酵罐实验方法 | 第21页 |
| ·补料实验方法 | 第21-22页 |
| ·发酵参数测定方法 | 第22页 |
| ·菌体干重的测定方法 | 第22页 |
| ·苏云金素的检测方法 | 第22页 |
| ·有机酸的检测方法 | 第22页 |
| ·Y_(P/X)和 Y_(P/S)的计算方法 | 第22-2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3-28页 |
| ·分批发酵过程分析 | 第23-24页 |
| ·恒速补料发酵过程分析 | 第24-26页 |
| ·pH控制的补料发酵 | 第26-27页 |
| ·改进的pH值控制补料过程 | 第27-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 第三章 苏云金素的代谢网络分析及优化 | 第30-50页 |
| ·前言 | 第30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30-38页 |
| ·发酵过程实验方法 | 第30页 |
| ·有机酸的检测方法 | 第30页 |
| ·氨基酸的检测方法 | 第30-31页 |
| ·蛋白胨和菌体的氨基酸分析 | 第31页 |
| ·苏云金素代谢网络模型的构建 | 第31-37页 |
| ·苏云金素代谢网络模型的分析 | 第37-3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8-48页 |
| ·苏云金芽胞杆菌产苏云金素分批发酵过程的生理参数 | 第38页 |
| ·苏云金芽胞杆菌产苏云金素分批发酵过程的代谢通量计算结果 | 第38-39页 |
| ·苏云金芽胞杆菌中苏云金素生物合成网络分析 | 第39-44页 |
| ·苏云金素最大理论利率的计算 | 第44-45页 |
| ·理想的代谢通量分配图 | 第45-47页 |
| ·基于代谢流分析优化补料分批发酵 | 第47-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 第四章 苏云金素的应用安全性初步研究 | 第50-68页 |
| ·前言 | 第50-51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51-54页 |
| ·仪器 | 第51页 |
| ·苏云金素降解的指数模型 | 第51页 |
| ·苏云金素降解的神经网络模型 | 第51-52页 |
| ·数据预处理 | 第52-53页 |
| ·实验动物及处理 | 第53页 |
| ·亚急性毒性实验检测指标 | 第53页 |
| ·亚急性毒性实验数据分析方法 | 第53-54页 |
| ·亚急性毒性实验数据分析方法 | 第5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4-65页 |
| ·苏云金素在不同条件下的降解情况 | 第54-55页 |
| ·苏云金素在不同条件下的半衰期 | 第55-56页 |
| ·神经网络模型优化 | 第56-57页 |
| ·神经网络模型预测 | 第57-58页 |
| ·小鼠亚急性毒性试验数据 | 第58-60页 |
| ·小鼠亚急性毒性试验数据分析 | 第60-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8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1页 |
| ·结论 | 第68-69页 |
| ·展望 | 第69-71页 |
| ·苏云金素的发酵水平 | 第69页 |
| ·苏云金芽胞杆菌的代谢工程 | 第69-70页 |
| ·神经网络模型在微生物学中的应用 | 第70页 |
| ·苏云金素的安全性问题 | 第70-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 致谢 | 第77-78页 |
| 附录 缩略语 | 第78-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