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页 |
| ·粉末冶金工艺和烧结技术的发展概况 | 第7-11页 |
| ·粉末冶金工艺 | 第7-8页 |
| ·烧结技术 | 第8-11页 |
| ·粉末冶金烧结的一般理论研究 | 第11-15页 |
| ·烧结过程 | 第11-13页 |
| ·烧结后热处理及烧结硬化的研究 | 第13-15页 |
| ·烧结后热处理的研究 | 第13-14页 |
| ·烧结硬化工艺的特点及其优越性 | 第14-15页 |
| ·铁基粉末冶金结构零件的发展 | 第15-18页 |
| ·粉末冶金材料渗碳工艺及方法的研究状况 | 第18-20页 |
|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0-21页 |
| ·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23-32页 |
| ·实验材料 | 第23-25页 |
| ·试样制备过程 | 第25-28页 |
| ·混料 | 第25页 |
| ·压制 | 第25-26页 |
| ·烧结工艺 | 第26-28页 |
| ·密度测试 | 第28-29页 |
| ·理论密度的计算 | 第28-29页 |
| ·相对密度的计算 | 第29页 |
| ·组织观察 | 第29-30页 |
| ·渗碳烧结过程中的固体渗碳碳势的测定 | 第30页 |
| ·渗碳烧结试样的碳浓度的测定 | 第30页 |
| ·渗碳烧结试样的渗碳层深度的测定 | 第30-31页 |
| ·性能测试 | 第31-32页 |
| ·硬度的测定 | 第31页 |
| ·磨损性能的测定 | 第31-32页 |
| 第三章 渗碳烧结行为分析 | 第32-47页 |
| ·固体渗碳烧结碳势μc及传递系数β的研究 | 第32-36页 |
| ·引言 | 第32-33页 |
| ·碳势及传递系数的测定 | 第33-36页 |
| ·渗碳层的碳浓度分布的研究 | 第36-43页 |
| ·Fe-1wt% Ni合金渗碳烧结温度不同,密度不同时的碳浓度分布情况 | 第36-41页 |
| ·Fe-1wt% Ni合金渗碳烧结时的碳浓度非线性回归方程 | 第41-43页 |
| ·烧结温度为1100℃,各密度试样的碳浓度非线性回归方程.. | 第41-42页 |
| ·烧结温度为1150℃,各密度试样的碳浓度非线性回归方程.. | 第42页 |
| ·烧结温度为1180℃,各密度试样的碳浓度非线性回归方程.. | 第42-43页 |
| ·Fe-1wt% Ni合金渗碳烧结的表面扩散系数 | 第43-44页 |
| ·Fe-1wt% Ni合金渗碳烧结时的扩散系数D 0及扩散激活能Q的计算 | 第44-47页 |
| 第四章 微观组织转变与性能分析 | 第47-67页 |
| ·渗碳层的渗层深度δ | 第47-50页 |
| ·表层与心部的组织差异 | 第50-52页 |
| ·原始压坯密度引起的组织变化 | 第52-57页 |
| ·孔隙形貌及致密化 | 第52-56页 |
| ·表层组织结构 | 第56页 |
| ·心部组织结构 | 第56-57页 |
| ·复压复烧后的组织结构 | 第57-60页 |
| ·固体渗碳烧结机制的研究 | 第60-62页 |
| ·淬火试样组织 | 第62-63页 |
| ·渗碳后零件截面的硬度分布 | 第63-67页 |
| 第五章 合金元素对渗碳层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 第67-92页 |
| ·引言 | 第67-68页 |
| ·Cu含量变化对渗层组织的影响 | 第68-78页 |
| ·孔隙形貌及密度变化 | 第69-72页 |
| ·渗层的组织观察 | 第72-78页 |
| ·Cr含量变化对渗层组织的影响 | 第78-85页 |
| ·烧结试样的孔隙形貌及密度变化 | 第79-82页 |
| ·渗层的组织观察 | 第82-85页 |
| ·淬火试样组织观察 | 第85页 |
| ·渗碳后零件截面的硬度性能测试 | 第85-88页 |
| ·渗碳后零件的磨损性能测定 | 第88-92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92-94页 |
| 参考文献 | 第94-100页 |
| 致谢 | 第100-101页 |
| 摘要 | 第101-104页 |
| Abstract | 第104-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