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12页 |
| 引言 | 第12-23页 |
| 第一章、自然概况及研究方法 | 第23-32页 |
| ·试验样地自然概况 | 第23-25页 |
| ·地理位置及地形外貌 | 第23页 |
| ·气候特点 | 第23-24页 |
| ·土壤概况 | 第24页 |
| ·植被概况 | 第24-25页 |
| ·试验材料 | 第25-26页 |
| ·野外试验设计 | 第26-28页 |
| ·个体种群野外试验 | 第26页 |
| ·群体种群野外试验 | 第26-28页 |
| ·模拟试验设计 | 第28-32页 |
| ·模拟光辐射强度的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 ·模拟CO_2浓度倍增的研究方法 | 第29页 |
| ·模拟温度梯度的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 ·模拟干旱胁迫的研究方法 | 第30-32页 |
| 第二章、天然优势禾草种群生理生态的适应特性 | 第32-54页 |
| ·四种优势禾草个体种群生理活动的日动态 | 第32-44页 |
| ·环境因子的日动态 | 第33-34页 |
| ·碳交换速率日动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34-36页 |
| ·水交换速率日动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36-41页 |
| ·气孔变化日动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41-42页 |
| ·碳水资源利用对策的生理调节机理 | 第42-44页 |
| ·贝加尔针茅群体种群生理活动的日动态 | 第44-49页 |
| ·环境因子的日动态 | 第44-45页 |
| ·碳交换速率日动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45-47页 |
| ·水交换速率日动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47-49页 |
| ·贝加尔针茅群体种群生理活动的季节动态 | 第49-51页 |
| ·环境因子的季节动态 | 第49页 |
| ·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 第49-50页 |
| ·碳水交换速率的季节动态 | 第50-51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51-54页 |
| 第三章、天然优势禾草种群对模拟光辐射强度的响应 | 第54-74页 |
| ·贝加尔针茅不同叶种群的响应 | 第54-60页 |
| ·建筑学结构及微环境条件 | 第55页 |
| ·碳交换过程的响应 | 第55-56页 |
| ·水交换过程的响应 | 第56-57页 |
| ·气孔运动及其调节机理 | 第57-60页 |
| ·不同光合类型根茎地下芽植物的响应 | 第60-65页 |
| ·碳交换过程的响应 | 第60-61页 |
| ·水交换过程的响应 | 第61-62页 |
| ·气孔运动及其调节机理 | 第62-65页 |
| ·不同水分生态类型植物的响应 | 第65-72页 |
| ·微生境条件比较 | 第65-66页 |
| ·碳交换过程的响应 | 第66-67页 |
| ·水交换过程的响应 | 第67-68页 |
| ·气孔运动及其调节机理 | 第68-72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72-74页 |
| 第四章、天然优势禾草种群对模拟C02浓度倍增的响应 | 第74-88页 |
| ·贝加尔针茅不同叶种群的响应 | 第74-77页 |
| ·碳交换速率的响应 | 第74-75页 |
| ·水交换速率的响应及其气孔调节 | 第75-77页 |
| ·不同光合类型根茎地下芽植物的响应 | 第77-81页 |
| ·碳交换速率的响应 | 第77-79页 |
| ·水交换速率的响应 | 第79页 |
| ·气孔运动及其调节途径 | 第79-81页 |
| ·不同水分生态类型植物的响应 | 第81-85页 |
| ·碳交换速率的响应 | 第81-83页 |
| ·水交换速率的响应 | 第83页 |
| ·气孔运动及其调节途径 | 第83-85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85-88页 |
| 第五章、贝加尔针茅试验种群对模拟干旱胁迫的响应 | 第88-99页 |
| ·植物体水分含量的响应 | 第88-89页 |
| ·碳交换过程的响应 | 第89-91页 |
| ·碳交换速率 | 第89页 |
| ·碳交换特征 | 第89-91页 |
| ·光合能力降低的原因 | 第91页 |
| ·水交换过程的响应 | 第91-93页 |
| ·叶片水分散失及气孔调节 | 第91-92页 |
| ·水分利用效率 | 第92-93页 |
| ·抗逆生理调节机制 | 第93-96页 |
| ·叶绿素调节 | 第93-94页 |
| ·生物膜调节 | 第94-95页 |
| ·渗透调节 | 第95-96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96-99页 |
| 第六章、贝加尔针茅试验种群对模拟干旱和CO_2浓度倍增的响应 | 第99-117页 |
| ·碳交换过程的响应 | 第99-105页 |
| ·双因素方差分析 | 第99-100页 |
| ·对CO_2浓度的响应 | 第100-102页 |
| ·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第102-105页 |
| ·水分交换过程的响应 | 第105-109页 |
| ·双因素方差分析 | 第105-106页 |
| ·对CO_2浓度的响应 | 第106-108页 |
| ·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第108-109页 |
| ·气孔运动及其调节机理 | 第109-114页 |
| ·双因素方差分析 | 第109页 |
| ·对CO_2浓度的响应 | 第109-112页 |
| ·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第112-114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114-117页 |
| 第七章、贝加尔针茅试验种群对模拟干旱、CO_2浓度倍增和温度升高的响应 | 第117-129页 |
| ·碳交换过程的响应 | 第117-120页 |
| ·碳同化速率的响应 | 第117-119页 |
| ·碳释放速率的响应 | 第119-120页 |
| ·水分交换过程的响应 | 第120-122页 |
| ·水分散失速率的响应 | 第120-121页 |
| ·水分利用效率的响应 | 第121-122页 |
| ·气孔运动及其调节机理 | 第122-127页 |
| ·气孔导度的响应 | 第122-124页 |
| ·胞间CO_2浓度的响应 | 第124页 |
| ·叶面饱和水汽压力亏缺的响应 | 第124-125页 |
| ·气孔运动的调节 | 第125-127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127-129页 |
| 第八章、主要结论 | 第129-13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1-141页 |
| 致谢 | 第141-142页 |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 | 第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