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 | 第1-24页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河流水质模型的研究进展 | 第10-16页 |
·水质模型的产生和发展 | 第10-11页 |
·河流水质模型简介 | 第11-14页 |
·水环境模型的发展趋势 | 第14-16页 |
·环境信息系统(EIS)的研究进展 | 第16-21页 |
·EIS的发展简介 | 第17-18页 |
·EIS技术的功能和应用 | 第18-20页 |
·EIS的发展趋势 | 第20-21页 |
·本文的研究目的、思路和内容 | 第21-24页 |
·研究目的 | 第21-22页 |
·研究思路 | 第22页 |
·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2.系统集成计算机技术方法简介 | 第24-31页 |
·数据库技术 | 第24页 |
·使用数据库技术的意义 | 第24页 |
·什么是数据库 | 第24页 |
·数据库的种类 | 第24页 |
·地图数据与属性数据的关联方法 | 第24-26页 |
·地图数据与属性数据的关联的常用方法 | 第24-25页 |
·开放数据库互连技术(ODBC) | 第25-26页 |
·MAPX控件 | 第26-28页 |
·控件的概念 | 第26页 |
·MapX控件简介 | 第26-28页 |
·选定MapX控件进行开发的理由 | 第28页 |
·相关编程语言 | 第28页 |
·系统集成模式及本研究集成方式的选择 | 第28-30页 |
·小结 | 第30-31页 |
3.杭嘉湖东部平原河网水环境模型与EIS集成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 第31-62页 |
·研究背景 | 第31-33页 |
·研究区域 | 第31-32页 |
·水系概况 | 第32-33页 |
·水环境概况 | 第33页 |
·集成系统的组成结构及各模块之间的关系 | 第33-36页 |
·集成系统的组成结构 | 第33-34页 |
·集成系统各模块之间的运作关系 | 第34-36页 |
·系统集成的思路 | 第36-37页 |
·建立杭嘉湖东部平原—维河网水环境模型 | 第37-44页 |
·河网概化 | 第37-38页 |
·降雨—径流(产汇流)模型 | 第38-39页 |
·河网水动力模型 | 第39-42页 |
·河网水质模型 | 第42-44页 |
·水环境模型的率定和验证 | 第44-48页 |
·水量计算 | 第44-47页 |
·水质计算 | 第47-48页 |
·建立内东部平原水环境地理信息系统 | 第48-56页 |
·研究区域数字化 | 第48-52页 |
·EIS的建立 | 第52-56页 |
·数据转换模块(水量水质耦合模块) | 第56页 |
·数据库的建立 | 第56-58页 |
·数据库的组成 | 第56-57页 |
·模型字典的建立 | 第57页 |
·数据库的建立 | 第57-58页 |
·建立查询、统计模块 | 第58页 |
·查询功能 | 第58页 |
·统计功能 | 第58页 |
·建立动态演示模块 | 第58-59页 |
·流向模拟 | 第58-59页 |
·其它数据模拟演示 | 第59页 |
·模块的调用 | 第59-60页 |
·小结 | 第60-62页 |
4.水环境综合模拟系统简介 | 第62-73页 |
·系统概要 | 第62页 |
·环境信息系统基本功能 | 第62-67页 |
·地图文件管理功能 | 第62-63页 |
·地图浏览相关功能 | 第63页 |
·图表格操作相关功能 | 第63-65页 |
·地图属性查询功能 | 第65-67页 |
·数据库模块 | 第67-68页 |
·环境模型的调用 | 第68-69页 |
·计算结果数据的查询和统计功能 | 第69-71页 |
·结果数据查询功能 | 第69-70页 |
·结果数据统计功能 | 第70-71页 |
·动态演示功能 | 第71-72页 |
·小结 | 第72-73页 |
5.结束语 | 第73-75页 |
·总结 | 第73页 |
·展望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