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22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1.3.1 理论综述 | 第12-17页 |
1.3.2 实践进展 | 第17-19页 |
1.3.3 文献综述小结 | 第19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 | 第22-29页 |
2.1 不良资产界定 | 第22-23页 |
2.2 不良资产规模 | 第23-25页 |
2.3 不良资产成因 | 第25-26页 |
2.3.1 金融体制环境因素 | 第25-26页 |
2.3.2 金融主体本身因素 | 第26页 |
2.4 不良资产主要处置模式 | 第26-28页 |
2.4.1 提取准备金注销 | 第27页 |
2.4.2 政府剥离、注资 | 第27页 |
2.4.3 打包处置 | 第27页 |
2.4.4 债转股 | 第27-2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运行条件分析 | 第29-35页 |
3.1 内部运行条件 | 第29-31页 |
3.1.1 可实施证券化资产的内在要求 | 第29-30页 |
3.1.2 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化的资金来源 | 第30-31页 |
3.1.3 对不良资产的管理 | 第31页 |
3.2 外部运行条件 | 第31-34页 |
3.2.1 证券化产品的需求主体 | 第31-32页 |
3.2.2 现有的外部环境 | 第32-3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运作及影响分析 | 第35-56页 |
4.1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交易结构 | 第35-38页 |
4.1.1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交易主体 | 第35-36页 |
4.1.2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流程 | 第36-38页 |
4.2 不良资产证券化收益分析 | 第38-39页 |
4.2.1 宏观收益分析 | 第38页 |
4.2.2 微观收益分析 | 第38-39页 |
4.3 不良资产证券化风险分析 | 第39-49页 |
4.3.1 不良资产证券化风险分析的界定 | 第39-41页 |
4.3.2 不良资产证券化风险分析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 第41页 |
4.3.3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风险识别 | 第41-46页 |
4.3.4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风险估计与评价 | 第46-48页 |
4.3.5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风险控制 | 第48-49页 |
4.4 案例分析——工行宁波分行不良资产证券化 | 第49-55页 |
4.4.1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交易主体及结构 | 第49-51页 |
4.4.2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具体运作流程 | 第51-52页 |
4.4.3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收益分析 | 第52-53页 |
4.4.4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分析及控制对策 | 第53-54页 |
4.4.5 案例评价 | 第54-5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构建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监管体系 | 第56-66页 |
5.1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国外监管经验 | 第56-58页 |
5.1.1 美国的不良资产证券化监管 | 第56页 |
5.1.2 日本的不良资产证券化监管 | 第56-57页 |
5.1.3 巴塞尔资本协议对资产证券化的监管要求 | 第57-58页 |
5.1.4 监管经验的启示 | 第58页 |
5.2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监管体系 | 第58-65页 |
5.2.1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监管原则 | 第58-59页 |
5.2.2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监管理念 | 第59-60页 |
5.2.3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监管模式 | 第60-61页 |
5.2.4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监管主体 | 第61页 |
5.2.5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监管内容 | 第61-64页 |
5.2.6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监管法律 | 第64-6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6.1 结论 | 第66页 |
6.2 展望 | 第66-67页 |
6.3 创新点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