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1 综述 | 第11-32页 |
·微生物在废水生物处理中的状态 | 第11页 |
·微生物自身固定化-颗粒污泥 | 第11-13页 |
·颗粒污泥的特征及其优点 | 第11-12页 |
·颗粒污泥颗粒化过程 | 第12-13页 |
·好氧颗粒污泥的理化特性与形成 | 第13-16页 |
·理化特性 | 第13-14页 |
·微生物相 | 第14页 |
·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机理 | 第14-16页 |
·影响颗粒化的因素 | 第16-25页 |
·底物组成 | 第17页 |
·有机负荷率(OLR) | 第17-18页 |
·水力剪切力 | 第18-19页 |
·沉降时间 | 第19-20页 |
·水力停留时间(HRT) | 第20页 |
·反应器与水流形式 | 第20-22页 |
·好氧营养物质缺乏 | 第22页 |
·进水中添加Ca~(2+)离子 | 第22页 |
·DO、pH和温度 | 第22-23页 |
·N/COD | 第23-24页 |
·胞外聚合物 | 第24页 |
·污泥表面疏水性 | 第24-25页 |
·好氧颗粒污泥的应用 | 第25-28页 |
·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 | 第25-26页 |
·去除易降解和难降解有机物 | 第26页 |
·吸附重金属离子 | 第26-27页 |
·去除废水中的氨氮 | 第27页 |
·去除废水中的磷 | 第27-28页 |
·好氧颗粒污泥中脱氮微生物生长特性 | 第28-30页 |
·SND机理 | 第28-29页 |
·SND的优点 | 第29页 |
·影响SND反应的因素 | 第29-30页 |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0-32页 |
·好氧颗粒污泥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 第30-31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2 实验装置与分析方法 | 第32-37页 |
·实验装置 | 第32-33页 |
·试验分析方法 | 第33-37页 |
·常规分析项目 | 第33-34页 |
·颗粒污泥的粒径分布 | 第34页 |
·颗粒污泥的污泥形态观察 | 第34-35页 |
·胞外聚合物的提取和测定 | 第35页 |
·颗粒污泥颗粒强度的测定 | 第35页 |
·好氧颗粒污泥耗氧速率的测定 | 第35-36页 |
·好氧颗粒污泥沉降速率的测定 | 第36-37页 |
3 通过逐步提高N/COD培养硝化颗粒及其稳定性研究 | 第37-51页 |
·好氧颗粒污泥的研究概况 | 第37-3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9-4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0-50页 |
·硝化颗粒与好氧颗粒菌群活性的比较 | 第40-41页 |
·污泥形态变化 | 第41-43页 |
·硝化颗粒与好氧颗粒污泥浓度(MLSS)与SVI值的比较 | 第43-45页 |
·硝化颗粒与好氧颗粒的硝化与反硝化效果比较 | 第45-47页 |
·胞外聚合物对颗粒稳定性的影响 | 第47-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4 硝化颗粒污泥硝化及反硝化效果影响因素及相关特性 | 第51-60页 |
·试验运行条件 | 第51-5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2-59页 |
·有无内管对颗粒菌群活性的影响 | 第52-54页 |
·有无内管对硝化与反硝化效果的影响 | 第54-56页 |
·颗粒的结构观察 | 第56-58页 |
·颗粒粒径与沉降速率的关系研究 | 第58-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5 好氧活性污泥活性恢复研究 | 第60-7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0-6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1-69页 |
·好氧颗粒污泥物理性状的恢复 | 第61-62页 |
·污泥浓度及污泥体积指数的恢复情况 | 第62-63页 |
·硝化及反硝化效果的恢复情况 | 第63-64页 |
·颗粒中菌群的活性恢复情况 | 第64-66页 |
·外加碳源对颗粒反硝化效果的影响 | 第66-68页 |
·活性恢复过程中EPS变化 | 第68-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70-72页 |
结论 | 第70页 |
建议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