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5页 |
第1节 作物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抗除草剂基因工程 | 第13页 |
·抗虫基因工程 | 第13-14页 |
·抗病基因工程 | 第14页 |
·抗逆基因工程 | 第14-15页 |
·品质改良基因工程 | 第15页 |
·产量改良基因工程 | 第15-16页 |
·叶绿体转化基因工程 | 第16页 |
第2节 外源基因在转基因植物中的遗传 | 第16-20页 |
·单基因位点的孟德尔遗传 | 第17页 |
·多基因位点的孟德尔遗传 | 第17-18页 |
·非孟德尔式遗传 | 第18-20页 |
第3节 水稻外源基因的转育及遗传研究 | 第20-22页 |
·水稻外源基因的转育研究 | 第20-21页 |
·外源基因在水稻转育后代中的遗传表现 | 第21-22页 |
第4节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交后代的异常分离 | 第22-25页 |
·雌配子败育基因 | 第23-24页 |
·雄配子败育基因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外源基因BAR 在抗除草剂转基因水稻杂交后代中的遗传 | 第25-3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6页 |
·植物材料 | 第25-26页 |
·除草剂抗性表型鉴定 | 第2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6-29页 |
·bar 基因在F_2 分离世代的遗传表现 | 第26页 |
·bar 基因在回交分离世代的遗传表现 | 第26-27页 |
·bar 基因在自交分离世代的遗传表现 | 第27-29页 |
3 讨论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外源基因对异常分离水稻9311HR 花粉育性、萌发和结实率的影响 | 第31-3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2页 |
·试验材料 | 第31页 |
·农艺性状的比较分析 | 第31页 |
·花粉形态染色育性观察 | 第31-32页 |
·水稻花粉离体萌发率调查 | 第32页 |
·花粉DNA 提取及PCR 检测 | 第3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2-36页 |
·9311HR 抗性植株与9311 主要农艺性状的比较 | 第32-34页 |
·9311HR 雄配子育性表现 | 第34-35页 |
·9311HR 花粉萌发率的表现 | 第35-36页 |
·9311HR 抗性单株花粉DNA 的PCR 分析 | 第36页 |
3 讨论 | 第36-38页 |
第四章 外源基因对配子传递能力的影响 | 第38-4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8-39页 |
·植物材料 | 第38页 |
·除草剂抗性表型鉴定 | 第38页 |
·PCR 检测 | 第38-3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9-41页 |
·9311HR 抗性单株作母本与常规非转化品系杂交F_1 代的除草剂抗性表现 | 第39页 |
·9311HR 抗性单株作父本与水稻不育系杂交F_1 代的除草剂抗性表现 | 第39页 |
·杂交后代的PCR 分析 | 第39-41页 |
3 讨论 | 第41-42页 |
第五章 外源基因BAR 的定位 | 第42-4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6页 |
·供试材料及定位群体 | 第42页 |
·DNA 微量提取法(SDS) | 第42-43页 |
·SSR 分子标记的PCR 扩增和电泳检测 | 第43-45页 |
·bar 基因定位 | 第45页 |
·连锁分析 | 第45-4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6-48页 |
·表型鉴定结果 | 第46页 |
·bar 基因的初步定位 | 第46页 |
·bar 基因的进一步定位 | 第46-48页 |
3 讨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