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存在空间”向数字建筑实形的转化
第1章:绪论 | 第1-13页 |
·写作缘起和研究对象 | 第7-8页 |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8-12页 |
·研究方法和内容安排 | 第12-13页 |
第2章:数字时代人类生存境遇之转变 | 第13-25页 |
·由物质现实通向虚拟现实 | 第13-17页 |
·虚拟现实之(一)——数字仿真的极致效果 | 第13-15页 |
·虚拟现实之(二)——电脑网络中的对象与情境 | 第15页 |
·关于虚拟现实的价值争辩 | 第15-17页 |
·环境中人的转变——“电子人”的出现 | 第17-20页 |
·“电子人”的外延与存在形式 | 第17-18页 |
·虚拟环境下的“密度”之说 | 第18-20页 |
·文脉环境的新气象——赛博文化 | 第20-25页 |
·赛博文化及其特征 | 第20-23页 |
·视觉文化的发展 | 第23-25页 |
第3章:数字时代下人类行为与思维方式之转变 | 第25-34页 |
·数字时代下人类的行为方式 | 第25-28页 |
·虚拟环境下的行为状态 | 第25-27页 |
·虚拟环境下实践的意蕴 | 第27-28页 |
·数字时代下人类的思维方式 | 第28-34页 |
·思维方式的构成要素 | 第28-29页 |
·思维中介的数字化演进 | 第29-30页 |
·数字时代思维方式的特征 | 第30-34页 |
第4章:虚拟环境下存在空间的数字化演变 | 第34-52页 |
·对虚拟环境的界定 | 第34-35页 |
·“存在空间”的概念阐述 | 第35-36页 |
·要素之一:场所→网络节点 | 第36-41页 |
·场所概念的阐述 | 第36-38页 |
·数字时代新型图底关系对场所感的影响 | 第38-40页 |
·场所的数字化生成与特征 | 第40-41页 |
·要素之二:路线→路径 | 第41-45页 |
·路线概念的阐述 | 第41-43页 |
·影响路线的数字化生成的因素 | 第43-45页 |
·路线的数字化特征 | 第45页 |
·要素之三:领域→网域 | 第45-50页 |
·领域概念的阐述 | 第45-46页 |
·影响领域的数字化生成的因素 | 第46-49页 |
·领域的数字化特征 | 第49-50页 |
·两种“存在空间”的并置 | 第50-52页 |
第5章:于数字建筑中看“存在空间”的物象化 | 第52-69页 |
·数字建筑及相关概念界定 | 第52-55页 |
·数字建筑 | 第52-53页 |
·与数字建筑相关的概念 | 第53-55页 |
·“存在空间”物象化的机制与手段 | 第55-59页 |
·拓扑学的生成机制 | 第55-57页 |
·数字技术的实现手段 | 第57-59页 |
·“存在空间”物象化的形态特征 | 第59-69页 |
·空间结构的“折叠化” | 第59-61页 |
·表皮的“液化” | 第61-64页 |
·时间维度的凸显 | 第64-66页 |
·“光”的新精神 | 第66-69页 |
结语:在运动与变化中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后记 | 第72-73页 |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