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财政、国家财政论文--中国财政论文--方针政策及其阐述论文

国际经济协作背景下的中国财政政策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9页
导论第19-32页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第19-25页
  (一) 不断深化的国际经济协作是本篇论文选题的背景第19-20页
  (二) 选题的意义第20-25页
 二、论文中主要概念的厘定第25-27页
  (一) 国际经济协作第25页
  (二) 经济全球化第25-26页
  (三) 区域一体化第26-27页
 三、本文的主要结构和分析框架第27-28页
 四、本文的主要创新、不足之处和后续的研究第28-32页
  (一) 博弈分析方法第28-30页
  (二) 提出“国际经济协作”的概念第30页
  (三) 在不同层次的国际经济协作背景下研究中国财政政策第30-31页
  (四) 本论文存在的不足之处第31页
  (五) 后续的研究第31-32页
第一章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和文献回顾第32-62页
 一、财政调控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第33-44页
  (一) 财政学创立初期的德国国家干预主义财政理论第33-35页
  (二)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宏观调控理论第35-37页
  (三) 反政府干预理论—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第37-39页
  (四) 国际财政理论研究进展第39-44页
 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发展第44-50页
  (一) 经济全球化理论第44-46页
  (二)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第46-47页
  (三) 新地区主义第47-50页
 三、开放条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模型及宏观调控政策的外溢性第50-55页
 四、国际经济协作背景下的中国财政理论研究以及公共财政政策框架第55-62页
  (一)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使财政理论的创新进入崭新的阶段第56-57页
  (二) 积极财政政策丰富了中国开放条件下的财政理论实践与研究第57-59页
  (三) “和平崛起”战略要求财政政策必须具有全球视野第59-61页
  (四) 建立适应开放条件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共财政框架第61-62页
第二章 国际经济协作是各国参与全球经济博弈的最优策略第62-89页
 一、一个简单的两国博弈模型第64-70页
 二、两国博弈模型的分析第70-77页
  (一) 实力较小的国家的博弈策略第72页
  (二) 实力较大的国家的博弈策略第72-73页
  (三) 多个国家在一个共同的框架下分享政策协调收益第73-77页
 三、国际经济竞争中博弈策略与政策协调实践第77-89页
  (一) 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博弈分析第78-80页
  (二) 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第80-89页
第三章 国际经济协作背景下财政政策的国际比较第89-114页
 一、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财政政策效果评价第92-102页
  (一) 两次石油危机对日本经济的影响第93页
  (二) 两次石油危机之后日本增长模式转换和财政政策调整第93-95页
  (三) 1985年的“广场协议”和日元的升值第95-96页
  (四) 泡沫经济的形成和破灭第96-98页
  (五) 20世纪90年年代日本财政政策失误及其后果第98-102页
 二、欧盟财政、税收政策的协调第102-109页
  (一) 欧盟的区域协调政策安排第102-103页
  (二) 欧盟的税收协调安排第103-109页
 三、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世界各国税制改革趋势第109-111页
 四、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新进展第111-114页
第四章 “和平崛起”战略与财政政策调控能力的增强第114-133页
 一、“和平崛起”战略综述第114-118页
 二、中国经济发展影响世界经济的渠道和程度第118-122页
  (一) 贸易和金融是中国影响世界经济的重要渠道第118-120页
  (二) 中国经济崛起对世界经济影响的程度第120-122页
 三、中国财政政策理论和实践成为“和平崛起”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第122-133页
  (一) 中国财政调控能力逐渐增强,积累了应对外部冲击的经验第123-126页
  (二) 财政理论的日益成为“和平崛起”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第126-128页
  (三) 财政政策从不同的角度影响中国的经济运行第128-133页
第五章 WTO框架下的国际经济博弈格局与中国财政政策第133-160页
 一、WTO框架下的国际经济博弈格局分析第133-140页
  (一) WTO的互惠原则第135-139页
  (二) 参与WTO博弈的是每个成员国及其组成的利益同盟第139-140页
 二、中国在WTO框架下的地位及利益所在第140-145页
  (一) 中国在WTO中的地位:发达“小国”和发展中大国第141页
  (二) 中国在WTO中发挥的作用应该与地位相适应第141-144页
  (三) 中国加入WTO的利益所在第144-145页
 三、WTO框架下中国财政政策的调整第145-156页
  (一) 加入WTO对中国财政运行的直接影响第146-147页
  (二) 加入WTO以后的财政政策调整第147-150页
  (三) 多哈回合谈判期间中国的立场以及财政支农政策的调整第150-154页
  (四) 多哈回合的失败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及未来的对策第154-156页
 四、WTO对外汇事务的规定与当前人民币汇率制度第156-160页
  (一) WTO对外汇事务的规定第156-158页
  (二) 中国加入WTO有关外汇问题的谈判情况第158页
  (三) 美国的指责是对WTO多边规则的曲解第158-159页
  (四) 中美贸易赤字增长的主要原因第159-160页
第六章 区域经济协作框架下的中国财政政策转变与创新第160-181页
 一、我国与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协作水平不断提高第161-171页
  (一) 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融合明显提高第162-163页
  (二)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快速发展第163-166页
  (三) 以中、日、韩合作为中心,推进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第166-169页
  (四) “上海合作组织”的产生和发展第169-171页
 二、当前亚洲区域经济协作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和中国的应对策略第171-179页
  (一) 中国的静态经济收益、动态经济收益及非经济收益第172-173页
  (二) 积极参与WTO各项事务和世界经济议题化进程第173-174页
  (三) 增强在东北亚经济协作与竞争中的主导地位第174页
  (四) 中国积极参与推动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次区域经济合作第174-176页
  (五) 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探讨更紧密的经济一体化安排第176-177页
  (六) 保持财政政策的连续性,带动周边国家和地区共同发展第177页
  (七) 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国内区域利益协调和补偿机制第177-178页
  (八) 探讨建立亚洲区域经济协作补偿机制第178-179页
 三、关于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前景分析第179-181页
  (一) 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能在一定程度上拉动内需第179页
  (二) 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出口的促进作用第179-180页
  (三) 中国出口增长比较快的产品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第180页
  (四) 财政收入小幅增加第180页
  (五) 进口产品价格的降低会导致国内价格水平的下降第180-181页
第七章 国际经济协作趋势下的中国财政政策实践与对策第181-199页
 一、改革开放后的赤字预算的实践和财政平衡理论的变化第181-185页
  (一) 充分利用公共投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力量办大事第183-184页
  (二) 加快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第184页
  (三) 政府经常性支出要向公共财政方向转变第184页
  (四) 完善财政支持农业政策,扩大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第184-185页
 二、国债在宏观调控中发挥巨大作用第185-189页
  (一) 对国债功能的认识发生根本变化第185-186页
  (二) 对国债运作的认识,由临时性偶然操作到长期持续运用第186页
  (三) 国债发行经历重大变化第186-187页
  (四) 重新启用国债、举借国内外债务第187-188页
  (五) 对国债规模与财政风险的认识第188-189页
 三、灵活运用各种税收政策,增加财政收入,努力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第189-194页
  (一) 调整出口退税政策,促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第189-191页
  (二) 降低企业税负,增强企业活力第191-193页
  (三) 进口关税与我国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第193-194页
 四、通过一系列财政政策措施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第194-199页
  (一) 扩大公共消费支出,促进内需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第195-196页
  (二) 调整外资税收政策,提高外资利用水平第196-197页
  (三) 调整出口退税政策,促进出口与进口贸易的平衡发展第197页
  (四) 加强政府采购制度建设,扩大内需,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第197-199页
第八章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等其他宏观调控政策的配合第199-223页
 一、内外平衡的基本含义第200-201页
 二、国内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的研究综述第201-208页
  (一) 基于公共财政理论的分析第202-203页
  (二) 基于博弈理论的分析第203-204页
  (三) 国内对当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的研究综述第204-205页
  (四)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组合的实证分析第205-208页
 三、财政政策与贸易政策的协调配合第208-214页
 四、外资流入背景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214-217页
 五、国际经济协作背景下协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建议第217-223页
  (一)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必须适应经济形势发展需要第218-219页
  (二) 积极推进汇率机制改革,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第219页
  (三) 及时调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松紧搭配取向第219-220页
  (四) 建立和完善财政、银行的配合机制,优化宏观调控体系第220-221页
  (五) 完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与其他宏观调控政策的协调配合机制第221页
  (六) 适度调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第221-223页
第九章 国际经济协作趋势下的中国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第223-254页
 一、影响中国国家经济安全的内部因素第224-228页
  (一) 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第225页
  (二) 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第225-226页
  (三) 中国控制生产要素流动和保护市场的能力均面临着严峻挑战第226-227页
  (四) 社会保障机制建设步伐缓慢第227页
  (五) 中国金融体系的脆弱使其面临的金融风险压力增大第227-228页
  (六) 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较弱第228页
 二、影响中国国家经济安全的外部因素第228-235页
  (一) 经济全球化本身就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有很多不利影响第229-230页
  (二) 外资对中国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具有两面性第230-232页
  (三) 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第232-233页
  (四) 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输入第233页
  (五)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蔓延,新贸易保护主义又有抬头第233-234页
  (六) 知识产权纠纷加剧第234页
  (七) 国际资源争夺白热化第234页
  (八) 跨国公司“攻城略地”第234-235页
  (九) 以美国为首的国际金融强势压力第235页
 三、经济全球化挑战中国地方财政第235-240页
  (一) 经济全球化会加剧地方财政的支出压力第235-237页
  (二) 经济全球化会加剧地方财政的融资困难第237-238页
  (三) 尝试地方政府举债,加强地方财政融资能力第238-240页
 四、对中国财政风险问题的认识第240-241页
 五、利用WTO体制维护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第241-246页
  (一) 在发展中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用开放应对开放中的危机第242-243页
  (二) 全面融入多边贸易体制,参与WTO规则的制定第243页
  (三)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分散国家经济风险第243-244页
  (四) 利用WTO救济体系与争端解决机制维护正当经济利益第244页
  (五) 推行全球共同安全、同时安全和可持续安全观念第244-246页
 六、维护中国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财政安排第246-254页
  (一) 加强财政调控,提高政府控制能力,控制经济风险第246页
  (二) 把支持自主创新作为公共财政的重要政策目标第246-248页
  (三) 充分发挥政府采购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扶持功能第248-249页
  (四) 运用针锋相对的策略,应对来自各个方面冲击第249-250页
  (五) 关注零关税的影响,保护本国经济和本国市场第250-254页
参考文献第254-264页
后记第264-266页

论文共2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背向散射积分技术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
下一篇:铝管连续挤压金属流动的数值模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