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概况论文

欧盟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以法、德、英为研究对象

中文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0页
前言第10-14页
 一、研究的缘起第10页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第10-12页
 三、研究的意义第12-13页
 四、基本框架和研究方法第13-14页
第一章 高等教育国际化概念及主要构成要素第14-17页
 一、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概念第14-15页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构成要素第15-17页
  (一) 高等教育观念的国际化第15页
  (二) 培养目标的国际化第15页
  (三) 语言教学的强化、教学内容和课程国际化第15-16页
  (四) 人员的国际交流第16页
  (五) 学术交流国际化第16页
  (六) 教育资源的共享第16-17页
第二章 推动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力量第17-22页
 一、经济的全球化第17-18页
 二、国家和区域利益的驱使第18-19页
  (一) 经济利益的驱使第18页
  (二) 国家和区域政治发展的需要第18-19页
 三、世界文化交流以及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第19-20页
  (一) 世界文化交流的需求第19页
  (二) 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第19-20页
 四、多种外部力量的积极推动第20-22页
  (一) 人类对和平安定国际环境的追求第20页
  (二) 信息科技的高度发展第20页
  (三) 国际组织的积极推动第20-22页
第三章 欧盟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动因第22-25页
 一、跨文化学习和研究的优良传统第22页
 二、欧洲一体化的驱使第22-23页
  (一) 日益深入的欧洲一体化市场的需求第22-23页
  (二) 政治一体化进程的需要第23页
 三、日益激烈的国际教育市场的驱使第23-24页
 四、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学习的发展第24-25页
第四章 欧盟国家在区域组织层面上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第25-29页
 一、推动欧洲高等教育的一体化第25-27页
  (一) 欧共体时代的高等教育合作第25页
  (二) 欧盟成立初期阶段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第25-26页
  (三) 逐步形成“欧洲高等教育区”第26-27页
 二、开展在组织层面上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第27-29页
  (一) 与中、东欧及前苏联国家的合作第27-28页
  (二) 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合作第28页
  (三) 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第28-29页
第五章 欧盟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现状——以法、德和英三国为例第29-45页
 一、方兴未艾的法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第30-32页
  (一) 启动教育改革推进高等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的国际化第30页
  (二) 逐步参与欧洲教育一体化进程第30-31页
  (三) 鼓励外语教学,开启弘扬本国语言和文化的进程第31页
  (四) 日益积极地采取措施,增加留学目的地吸引力,增进人员的国际交流第31-32页
 二、稳步推进的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第32-35页
  (一) 通过联邦文件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目标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位置第33页
  (二) 逐步加强外语教学的比重,积极推进德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第33-34页
  (三) 稳步推进中的学制和学位制度改革第34-35页
  (四) 通过稳健的措施,促进高等教育人员的国际交流第35页
 三、日臻完善的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第35-41页
  (一) 从国家在全球战略发展高度上推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念第36页
  (二) 积极推进教学内容和文凭的国际化策略第36-38页
  (三) 优化外国留学生服务政策,增进人员的国际交流第38-40页
  (四) 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参与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第40-41页
 四、欧盟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所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第41-45页
  (一) 欧盟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所取得的成绩第41页
  (二) 欧盟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第41-45页
第六章 欧盟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给予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启示及借鉴第45-51页
 一、欧盟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比较分析第45-47页
  (一) 在国家政策层面和国际化动机方面第45-46页
  (二) 在知识转移手段和人员的流动方面第46页
  (三) 在跨国教育和教育资格认证方面第46页
  (四) 其他有待思考的问题第46-47页
 二、欧盟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给予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启示第47-51页
  (一) 中国在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下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第47页
  (二) 欧盟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给予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启示第47-51页
注释第51-53页
参考文献第53-54页
致谢第54-55页
攻读硕士学位过程中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哈密瓜品种对细菌性果斑病菌的抗性鉴定及抗性机制的研究
下一篇:南宋江湖诗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