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9页 |
·DNA的组成和结构 | 第10-11页 |
·转基因植物产品 | 第11-13页 |
·转基因产品的定义 | 第11页 |
·转基因植物的发展概况 | 第11页 |
·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问题 | 第11-12页 |
·转基因植物的检测方法 | 第12-13页 |
·转基因植物产品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研究 | 第13页 |
·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研制和应用 | 第13-23页 |
·DNA生物传感器的基本结构及分类 | 第13-14页 |
·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原理 | 第14页 |
·DNA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与表征 | 第14-18页 |
·DNA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 | 第14-17页 |
·DNA电化学传感器的表征 | 第17-18页 |
·电化学杂交指示剂 | 第18-22页 |
·杂交指示剂的指示原理 | 第18页 |
·杂交指示剂与DNA的作用方式 | 第18-21页 |
·常用的杂交指示剂 | 第21-22页 |
·DNA电化学传感器的应用 | 第22页 |
·DNA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展望 | 第22-23页 |
参考文献 | 第23-29页 |
第二章 巯基乙酸自组装膜修饰金电极的制备与电化学表征 | 第29-37页 |
·实验部分 | 第29-30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29-30页 |
·实验方法 | 第30页 |
·金电极的预处理 | 第30页 |
·巯基乙酸自组装膜修饰金电极的制备与表征 | 第3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0-34页 |
·裸金电极的表征 | 第30-31页 |
·裸金电极与巯基乙酸自组装膜修饰金电极在KCl溶液的电化学行为 | 第31-32页 |
·巯基乙酸自组装修饰电极在[Fe(CN)_6]~(3-4-)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 | 第32-34页 |
·结论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第三章 巯基乙酸自组装膜DNA电化学传感器检测转基因NOS序列的研究 | 第37-52页 |
·实验部分 | 第38-39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38-39页 |
·实验方法 | 第39页 |
·ssDNA基因传感器的制备 | 第39页 |
·DNA的杂交反应 | 第39页 |
·电化学测定 | 第3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9-50页 |
·亚甲基蓝对单双链DNA的分子识别作用研究 | 第39-41页 |
·亚甲蓝浓度对峰电流的影响 | 第41-43页 |
·扫速对亚甲蓝溶液峰电流的影响 | 第43-46页 |
·离子强度的影响 | 第46页 |
·亚甲基蓝在杂交前后不同DNA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行为 | 第46-47页 |
·杂交指示剂浓度的影响 | 第47-48页 |
·反应平衡时间影响 | 第48-49页 |
·NOS基因片段的检测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第四章 甲苯胺蓝在DNA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 第52-67页 |
·试验部分 | 第53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53页 |
·实验方法 | 第53-54页 |
·ssDNA基因传感器的制备 | 第53-54页 |
·TB在DNA/Au上的电化学行为 | 第54页 |
·NOS转基因序列的测定 | 第5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4-65页 |
·紫外可见光谱图的研究 | 第54-55页 |
·甲苯胺蓝对单双链DNA区分作用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 第55-57页 |
·甲苯胺蓝在ssDNA/Au和dsDNA/Au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 第57页 |
·杂交指示剂浓度的选择 | 第57-58页 |
·反应平衡时间的影响 | 第58页 |
·扫速对甲苯胺蓝溶液峰电流的影响 | 第58-59页 |
·键合常数的求解 | 第59-60页 |
·电子转移速率的求解 | 第60-61页 |
·离子强度的影响 | 第61-62页 |
·甲苯胺蓝在NOS ssDNA/Au电极杂交前后的电化学行为 | 第62-63页 |
·NOS序列检测和转基因大豆样品PCR产物的测定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第五章 线性扫描极谱法研究甲基紫与DNA的相互作用 | 第67-80页 |
·引言 | 第67-68页 |
·实验部分 | 第68-69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68页 |
·实验方法 | 第68-6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9-77页 |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图 | 第69页 |
·循环伏安法 | 第69-70页 |
·fsDNA-MV结合常数和结合比的求解 | 第70-72页 |
·线性扫描伏安法 | 第72-73页 |
·结合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73-74页 |
·pH值的影响 | 第73页 |
·缓冲溶液用量的影响 | 第73页 |
·反应时间和温度对反应体系的影响 | 第73-74页 |
·仪器条件的选择 | 第74页 |
·离子强度对测定的影响 | 第74页 |
·共存物质的影响 | 第74-75页 |
·工作曲线、检测限与精密度 | 第75页 |
·合成样品的测定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结论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的相关学位论文 | 第82-83页 |
独创性声明与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