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伯峡水平旋流式泄洪洞试验研究及运行方式的优化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17页 |
|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 ·国内旋流内消能泄洪洞的工程方案论证与试验研究 | 第11-13页 |
| ·原型观测概述 | 第13-15页 |
| ·公伯峡水平旋流水力学原型观测设计 | 第15页 |
| ·公伯峡旋流消能工的运行优化及推广价值 | 第15-16页 |
| ·本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6-17页 |
| 2. 公伯峡旋流式泄洪洞试验研究总结 | 第17-27页 |
| ·工程概况 | 第17页 |
| ·任务的提出 | 第17-18页 |
| ·导流洞改建为旋流泄洪洞选型、试验研究与体型优化 | 第18-26页 |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 3. 公伯峡旋流内消能泄洪洞最终设计模型试验研究 | 第27-34页 |
| ·模型试验目的 | 第27页 |
| ·模型设计与制作 | 第27-30页 |
| ·试验工况及量测设备 | 第30-32页 |
| ·模型相似性及数据可靠性论证 | 第32-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4. 各工况泄流量及流态比较 | 第34-44页 |
| ·泄流能力分析 | 第34-36页 |
| ·流量系数计算 | 第36-38页 |
| ·各闸门开度流态 | 第38-41页 |
| ·收缩墩处两种不同流态 | 第41-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5. 壁面时均压强分布 | 第44-59页 |
| ·总体压强分布 | 第45-51页 |
| ·各关键部位壁面压强分布 | 第51-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 6 通气孔通风分析及对高速掺气水流特性的探讨 | 第59-73页 |
| ·设置掺气设施的必要性 | 第59页 |
| ·气蚀的原因及掺气减蚀的原理 | 第59-61页 |
| ·公伯峡旋流洞上下通气孔的体型及尺寸 | 第61-62页 |
| ·通气孔通风量的变化规律 | 第62-67页 |
| ·高速旋转掺气水流空化的探讨 | 第67-69页 |
| ·高速掺气水流的模型相似问题 | 第69-71页 |
|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 7 水流旋转角及消能率探讨 | 第73-83页 |
| ·旋转水流特性与水流旋转角沿程变化 | 第73-78页 |
| ·水平旋流消能率研究 | 第78-81页 |
|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 8 运行方式优化研究 | 第83-89页 |
| ·从泄量及流态进行优化 | 第83-84页 |
| ·从壁面压强进行优化 | 第84-85页 |
| ·从通气孔通气情况进行优化 | 第85-86页 |
| ·从消能率进行优化 | 第86页 |
| ·综合考虑进行优化 | 第86-87页 |
| ·上部通气孔设置必要性的探讨 | 第87-88页 |
|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 9 论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第89-92页 |
| ·对本文的总结 | 第89-91页 |
| ·下一步工作展望 | 第91-92页 |
| 致谢 | 第92-93页 |
| 参考文献 | 第93-96页 |
| 附录 | 第96-101页 |
| 一、硕士研究生期间所参与的课题 | 第96页 |
| 二、硕士研究生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96页 |
| 三、论文中附图 | 第96-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