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 第1-9页 |
第一章 信用证的运作机制 | 第9-15页 |
一、信用证的概念 | 第9页 |
二、信用证交易的运作流程 | 第9-10页 |
三、信用证制度的优点 | 第10-11页 |
四、信用证机制的基本原则及欺诈例外 | 第11-12页 |
五、信用证诈骗罪适用的法律法规条款 | 第12-13页 |
六、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及司法中存在的问题 | 第13-15页 |
第二章 信用证诈骗罪犯罪构成 | 第15-28页 |
一、犯罪的主观方面 | 第15-19页 |
1、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是该罪必备的构成要件 | 第15-16页 |
2、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 | 第16-19页 |
二、本罪的主体 | 第19-20页 |
(一) 自然人能否成为本罪的主体 | 第19-20页 |
(二) 外国人能否成为本罪的犯罪主体 | 第20页 |
三、犯罪的客体 | 第20-21页 |
四、犯罪的客观特征 | 第21-28页 |
1、使用伪造、变造的信用证和附随的单据、文件 | 第21-22页 |
2、使用作废的信用证 | 第22页 |
3、骗取信用证 | 第22-23页 |
4、以其他方法进行信用证诈骗 | 第23-28页 |
第三章 其他疑难问题探讨 | 第28-31页 |
一、信用证诈骗罪的停止形态分析 | 第28-29页 |
二、单位犯信用证诈骗罪的认定问题 | 第29-31页 |
1、单位犯信用证诈骗罪能否区分主、从犯 | 第29-30页 |
2、单位自首成立及适用范围 | 第30-31页 |
第四章 信用证诈骗罪刑罚——死刑 | 第31-37页 |
一、废除信用证诈骗罪中关于死刑的规定是合理配置刑罚的要求 | 第31-33页 |
二、废除信用证诈骗罪死刑是基于刑罚的目的性与功利性的内在要求 | 第33页 |
三、废除信用证诈骗罪死刑是由信用证犯罪的原因性决定的 | 第33-34页 |
四、其他国家和地区对信用证诈骗罪立法规定对我国的借鉴 | 第34-35页 |
五、信用证诈骗罪中设置死刑,不利于国际刑事司法合作——引渡 | 第35-37页 |
第五章 信用证诈骗的防范及信用证诈骗罪的立法建议 | 第37-43页 |
一、信用证贸易商应加强对信用证诈骗的自我防范 | 第37-38页 |
二、跨国信用证诈骗犯罪的约束机制 | 第38-39页 |
三、完善我国信用证诈骗罪的立法建议 | 第39-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后记 | 第46-47页 |
原创性声明 | 第47页 |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