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绪论 | 第12-28页 |
一、选择论题的缘起 | 第12-14页 |
二、已有成果的回顾 | 第14-22页 |
三、研究方法与路径 | 第22-26页 |
四、本项研究的价值 | 第26-28页 |
第一章 区域环境背景 | 第28-52页 |
第一节 小城镇发展概述 | 第28-31页 |
一、纵向时段 | 第29-30页 |
二、空间分布 | 第30-31页 |
第二节 自然环境与交通条件 | 第31-43页 |
一、自然环境 | 第31-34页 |
二、交通条件 | 第34-43页 |
第三节 市镇密布的市场网络 | 第43-47页 |
一、浙西河网地区基本旁依主要河流走向分布 | 第45-46页 |
二、浙东宁绍海塘地区多沿塘堤呈直线状置市 | 第46-47页 |
第四节 市镇结构 | 第47-49页 |
一、丁字型市镇 | 第48页 |
二、十字型市镇 | 第48-49页 |
小结 | 第49-52页 |
第二章 南浔经济变迁(上)——蚕桑业的发展与南浔农业经济 | 第52-95页 |
第一节 农业结构变迁的背景 | 第53-57页 |
一、人口压力 | 第53-56页 |
二、赋税压力 | 第56-57页 |
第二节 鸦片战争前的南浔蚕桑生产 | 第57-65页 |
一、辑里丝的缘起 | 第57-59页 |
二、日益繁荣的市镇风貌 | 第59-61页 |
三、农业结构转变的动因 | 第61-64页 |
四、内销为主的阶段 | 第64-65页 |
第三节 海外市场与南浔蚕桑业的发展(1840年至19世纪末年) | 第65-79页 |
一、契机 | 第65-66页 |
二、辑里丝的“被动”改良 | 第66-69页 |
三、南浔——湖丝贸易的重要集散中心 | 第69-76页 |
四、生产经营方式 | 第76-77页 |
五、内外销各占一半的阶段 | 第77-79页 |
第四节 国际竞争与南浔传统蚕桑业的转型——19世纪末至1937年 | 第79-91页 |
一、蚕桑丝织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 第79-80页 |
二、近代工业——机器缫丝业的兴起 | 第80-82页 |
三、从繁荣走向衰落 | 第82-91页 |
第五节 衰落中表现出的“韧性”——南浔盛衰又一例 | 第91-93页 |
一、外贸加工业的兴起 | 第91-92页 |
二、沿袭了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 | 第92页 |
三、与南浔同样的命运——盛衰变迁 | 第92-93页 |
小结 | 第93-95页 |
第三章 南浔经济变迁(下)——南浔丝商 | 第95-128页 |
第一节 南浔丝商崛起的原因 | 第95-99页 |
一、浔商的崛起,得益于蚕桑之利 | 第95-96页 |
二、南浔丝商群体的崛起,源于外部契机 | 第96-99页 |
第二节 鼎盛时期南浔丝商所从事的主要行业 | 第99-112页 |
一、土丝业 | 第100-101页 |
二、盐业 | 第101-103页 |
三、地产业 | 第103页 |
四、金融业 | 第103-104页 |
五、近代工业——以机器缫丝业为主 | 第104-108页 |
六、南浔工业手工业——民国时期 | 第108-112页 |
第三节 南浔丝商的影响 | 第112-119页 |
一、促进了近代化的进程 | 第112-115页 |
二、扩大了“辑里湖丝”在国际上的影响 | 第115-118页 |
三、文化遗存的保护 | 第118-119页 |
第四节 南浔丝商群体的衰落 | 第119-126页 |
一、南浔丝商群体的衰微 | 第119-122页 |
二、南浔丝商群体衰微的原因 | 第122-126页 |
小结 | 第126-128页 |
第四章 近代南浔社会结构的嬗变及其对地方公权力的影响 | 第128-149页 |
第一节 人口构成 | 第128-138页 |
一、性别构成 | 第128-129页 |
二、婚姻家庭结构 | 第129-133页 |
三、职业构成 | 第133-136页 |
四、职业类型之演进 | 第136-138页 |
第二节 商会组织 | 第138-142页 |
一、商会组织 | 第138-139页 |
二、商会组织的职能 | 第139-142页 |
第三节 地方公权力 | 第142-148页 |
一、南浔区公所 | 第143-144页 |
二、南浔保卫团 | 第144-146页 |
三、南浔公安分局 | 第146页 |
四、南浔水警 | 第146-148页 |
小结 | 第148-149页 |
第五章 近代南浔的社会生活及其变迁 | 第149-179页 |
第一节 家庭经济 | 第149-164页 |
一、家庭收入 | 第150-154页 |
二、家庭消费 | 第154-160页 |
三、居民的闲暇生活 | 第160-164页 |
第二节 社会文化风尚及其习俗的嬗变 | 第164-172页 |
一、社会文化风尚的嬗变 | 第164-167页 |
二、社会习俗的嬗变 | 第167-172页 |
第三节 宗教信仰的变化 | 第172-174页 |
一、传统宗教信仰 | 第172-173页 |
二、西方宗教的传入 | 第173-174页 |
第四节 妇女解放思想的衍生 | 第174-178页 |
一、天足运动 | 第175-176页 |
二、兴办女学 | 第176-178页 |
小结 | 第178-179页 |
结语 | 第179-185页 |
一、南浔蚕桑业衰落引发的思考 | 第179-181页 |
二、南浔丝商群体的衰落引发的思考 | 第181-182页 |
三、日本丝织业发展带给我们的思考 | 第182-185页 |
附录 | 第185-197页 |
一、民国至1949年前后南浔工业情况 | 第185-192页 |
二、南浔镇位置示意图 | 第192-193页 |
三、清咸丰汪曰桢编《南浔镇志》附图 | 第193-194页 |
四、南浔镇图(光绪戊申年制) | 第194-195页 |
五、南浔镇全图(民国 | 第195-196页 |
六、南浔镇图(1981年测) | 第196-197页 |
参考文献 | 第197-205页 |
后记 | 第2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