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民法论文

论隐性采访的道德与法律的双重制衡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引言第10-11页
一、隐性采访概述第11-22页
 (一) 隐性采访的嬗变第11-13页
 (二) 隐性采访的概念、分类及特征第13-16页
 (三) 隐性采访存在的法理依据及现实依据第16-22页
二、隐性采访的负面效应探究第22-33页
 (一) 隐性采访引发的道德沦陷第22-25页
  1. 浮躁心理和功利思想的蔓延第22-23页
  2. 诚信危机第23页
  3. “偷窥文化”的膨胀第23-24页
  4. 违背社会伦理第24-25页
 (二) 隐性采访引发的侵权行为第25-33页
  1. 侵害国家机密第25-26页
  2. 侵犯商业秘密第26-27页
  3. 侵害普通公民的人身权利第27-31页
  4. 侵害特殊群体的合法权益第31-33页
三、隐性采访的负面效应的成因分析第33-40页
 (一) 法治视角的探究第33-35页
 (二) 经济视角的探究第35-36页
 (三) 道德视角的探究第36-37页
 (四) 心理学视角的探究第37-38页
 (五) 科技视角的探究第38-39页
 (六) 社会文化视角的探究第39-40页
四、隐性采访中负面效应的规避:道德与法律的双重制衡第40-51页
 (一) 隐性采访道德制衡第40-44页
  1. 建立新闻媒介的自律组织第40-41页
  2. 完善新闻媒介的自律规范第41-44页
 (二) 隐性采访法律制衡第44-51页
  1. 加强隐性采访相关立法第44-46页
  2. 平衡隐性采访的权利义务冲突第46-48页
  3. 强化证据意识第48-49页
  4. 慎用窃听窃录器材第49-51页
参考文献第51-55页
致谢第55-5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6-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超临界CO2干燥法制备ZrO2气凝胶研究
下一篇:《每周质量报告·记者调查》的新闻话语分析